政府於今年十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強調將大力推動基層醫療,並具體提出兩項重點措施(分別是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以及於兩年內在葵青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試點[1]),更迅速於十一月底公佈該督導委員會以及葵青區工作小組的委員名單。政府對發展基層醫療的決心可見一斑。本文在肯定該施政方向的前提下,嘗試透過分析香港基層醫療的發展脈絡及本質鼓勵社會討論,別讓基層醫療最後淪為口號。
• • •
政策新瓶舊酒?
事實上,政府確認基層醫療的重要性已有相當歷史,並早於1990年成立基層健康服務工作小組審視香港的基層醫療系統,其後發表了名為《人人健康展望將來》的報告,就加強和改革基層醫療的策略提出建議,唯不少建議至今仍未落實。跳到較為近期的相關政策,則可回顧曾蔭權發表的二零零八至二零零九年施政報告[2]。當中就醫療改革的政策重點有兩項:分別是成立基層醫療專責小組以及設立「社區健康中心」為新的基層醫療服務模式。現屆政府提出的兩項政策與曾蔭權當年這兩項政策十分相似,難免帶有新瓶舊酒之嫌。而當年提出的兩項政策落實進度及成果如何,公眾則無從知曉。這次政府捲土從來,將有何不同?
• • •
新委員會非由醫生主導 展現基層醫療跨專業本質
1990年至今多個有關基層醫療發展的單位相繼成立,包括2008年在「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轄下成立的「基層醫療工作小組」以及2010年在衞生署轄下成立的「基層醫療統籌處」。以往各個委員會皆以醫生為主導(過半人數為醫生),以致護理及專職醫療專業未能在基層醫療發展上全面發揮其角色。然而,基層醫療其中一個重要的本質卻正正是以跨專業的合作為市民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及健康教育,讓護理及專職醫療專業分擔部分醫生負荷過重的職責,使醫生能夠騰出空間照顧病情較為複雜的病人。
我們樂於看見剛成立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組成打破以醫生主導的舊有思維,11名委員當中只有5名西醫,其餘則來自護理、專職醫療等界別,更有社福界的代表,彰顯基層醫療跨專業及醫社合作的精神(見下表)。然而,該督導委員會相比「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缺乏牙醫及病人組織代表,而且若能增加更多專職醫療界別代表(例如物理治療師、視光師),則更能提升督導委員會所制定的基層醫療發展藍圖的全面性。每個醫療專業在維持市民健康上分擔不同角色,例如視光師在美國等地分擔部分醫生的眼疾診斷及治療角色,有效善用其在基層醫療的功能。而事實上基層醫療統籌處網站亦清楚指出基層醫療是由許多不同的醫護專業人員所提供,包括西醫、中醫、牙醫、護士、脊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營養師、藥劑師、視光師、言語治療師、足病治療師等。因此新屆政府必須繼續帶動各醫療專業界別在基層醫療的發展。
兩個醫療政策委員會組成比較 | ||
---|---|---|
健康與醫療發展咨詢委員會 [3] |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 [4] | |
成立日期 | 2005至今 | 2017至今 |
職權 | 就制定香港長遠醫療服務政策和策略向政府提供意見 | 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可持續發展制定藍圖 |
主席 | ||
官方委員 | ||
非官方委員 | ||
非官方委員組成如下 | ||
西醫 | 8 (過半數) | 5 (不過半數) |
中醫 | 1 | 1 |
牙醫 | 1 | 0 |
護理 | 1 | 1 |
專職醫療 | 0 | 2 |
社福機構代表 | 0 | 1 |
病人組織代表 | 1 | 0 |
• • •
葵青區工作小組 地區及民間參與不足
至於另一個剛成立的委員會「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試點計劃工作小組委員會」,則由食衞局副局長徐德義醫生領導,五名非官方委員包括兩名醫生、一名護士、兩名葵青區議員。該名單組成有兩方面值得關注。第一,五人當中只有區議員及護士的現任或過去工作與葵青區息息相關,兩名醫生則無從判斷。除了葵青區議員羅競成及黃潤達,黎雪芬曾任職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經理(護理),因此三人對葵青區的居民特色及需要有一定程度了解。其餘兩人分別是在港島區私人執業的普通科醫生陳念德,以及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駐院專科醫生馬仲儀。兩名醫生是否對葵青區有足夠認識暫時仍是未知之數。第二,工作小組並無病人組織或民間組織代表,缺乏公民社會參與。相比之下,「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有病人組織代表(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袁少林),而「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則有社福機構代表(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蔡海偉)。事實上,世界衞生組織在一九七八年頒佈的基層醫療基石文件《Declaration of Alma-Ata》中明確表明基層醫療的政策制定以至落實必須充分讓公眾參與其中[5]。葵青區有不少民間組織多年關注居民健康並提供相關服務,而其他互助組織例如互委會、婦女組等都是重要的持分者,甚至是當區醫務社工、長者中心社工等,都應該成為該工作小組的委員。
我們希望政府推動基層醫療能夠真正「以地區為本」,在實行葵青區的試點計畫前先舉辦公眾諮詢,讓地區的居民及團體表達意見,落實新屆政府「與民共議」的承諾,並且成立恆常的地區平台,除了協調區內的公營、私營、民間服務提供者外,更能統籌大數據的收集與整理,訂立切合每區的公共衞生指標,以公眾參與、實證為本的形式提升區內居民的健康,打破香港基層醫療過去二十多年的困局。
有關醫護行者就香港基層醫療發展的構想及路線圖,請參閱於社聯政策報刊載的《一個真正健康的香港:建設以社區為本的跨界別基層醫療系統》[6]
註:
[1] 二零一七至二零一八年施政報告:基層醫療健康(第158及159段)
[2] 二零零八至二零零九年施政報告:加強基層醫療(第86及87段)
[3] 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成員名單
[6] 《社聯政策報》第二十三期 –「香港基層醫療:反思與前瞻」 (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