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多學科會診 提升癌症治療效率

相關文章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與香港綜合影像及內視鏡診斷中心於2015年正式成立,提供優質和完善的一站式、跨專科診斷及腫瘤治療服務。作為致力發展環球卓越醫療網絡的國際私人投資管理集團TPG旗下的新成員,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與香港綜合影像及內視鏡診斷中心座落於中環的心臟地帶 — 冠君大廈三樓及四樓全層,中心佔地逾二萬六千尺,匯聚了先進的診斷及醫療設備及一眾跨專科的醫護人員,提供全面的診斷及醫療服務。

癌症並不是簡單的病症,有不同種類,也有不同的期數之分,而不同患者的個人狀況及需要亦不一樣,催使癌症治療逐漸走向個人化,治療方案需要度身訂造才能提供最適切及針對性的治療。由於癌症治療有不同的範疇和選擇,「多學科會診」模式,即由多個學科醫生共同探討、交流,然後制訂一套最佳治療方案,便有助提升癌症治療的效率。

多學科會診(MDT)與一般診症治療有何分別?就以輸尿管癌為例作解說。泌尿外科專科醫生王明晧表示,治療的黃金標準是手術治療,例如屬早期個案,尚未擴散至附近或遠端組織,可以利用手術治療。至於是否需要配合化學治療則按照個別個案而定。

• • •

術前化療縮細輸尿管腫瘤

分工方面,一般會由泌尿外科醫生負責取得組織化驗及進行手術,臨床腫瘤科醫生則負責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有時亦需要將導管放進腎臟防止阻塞。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指出,如果輸尿管的腫瘤太大,或需要先以化療縮小腫瘤,然後再進行手術切除,若直接進行手術,腫瘤可能無法完整切除,有時即使化療令腫瘤縮小,仍未適合進行手術切除,或需同時使用放療及化療以幫助控制病情。

以往病人需要分別面見不同的專科醫生,例如腫瘤科醫生評估過後需要做手術,便會轉介外科醫生跟進,而外科醫生與病人會見或處理後,又可能需要將病人再轉介回腫瘤科醫生。

• • •

來回轉介令病人奔波 費時失事

來回轉介的過程,病人不但要來回奔波,而且耗費時間和精力;另方面,外科醫生若直接為病人進行手術而不先進行化療,手術的複雜程度及危險性都可能會大為增加,病人術後復原時間亦會延長,更可能會有癌細胞殘留。

至於採取用多學科會診則可讓多位專家一同就病人的化驗結果、病情等方面進行討論和交流,達到共識後再向病人建議及解釋相關的治療決定。

張醫生稱,外國自六、七十年代已開始發展多學科會診模式,而本港則在九十年代才流行。他解釋,多學科會診的好處是能夠一次匯集多學科的決定,省卻病人奔走的時間,而且不同學科的醫生透過交流,能夠互補不足,令治療可以更臻完善及全面,有助於為病人帶來更理想的結果。

• • •

多學科作決定 治療更全面

他又指,在輸尿管癌的治療中,手術切除腫瘤後很少會再進行電療,因為後遺症較嚴重,但如果手術時外科醫生放置有金屬標記,便能讓放射科醫生可對電療範圍加以控制,減少副作用,惟這需要在手術前透過多學科會診作決定,也正是多學科會診的優勢。

王醫生亦稱,現時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某類輸尿管癌患者如能配合多學科會診或術前化療有助延長壽命,有研究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可增加三成。雖然有關做法未必適合所有個案,但經過挑選並使用多學科會診或術前化療藥物,確實能幫助病人提高存活率,亦能幫助控制病情,令手術更順利及減低危險性。

更多癌症內容可到HKIOC 網頁:http://www.hkioc.com.hk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一名基層市民對基層醫療藍圖的寄望

基層醫療與大眾市民息息相關,是個人及家庭接觸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寄望基層醫療藍圖及地區康健中心將來不以服務疾病為中心,而以服務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