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十年的科技發展,癌症的治療由既往無藥可醫,已經發展為現時有較多的選擇。」
臨床腫瘤科施永健醫生說道:「無論是標靶治療還是免疫治療,這些新開發的治療方法都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毫無疑問,它們的成本也更高。」
香港採用雙軌醫療制度,即公私營兩者並存。收入偏低的人有權享受公立醫院的補貼治療。相對富裕的中產階級表面上可以自由地接受私營市場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然而,實情上這雙軌制又是否有效運行?
• • •
無止境醫療費用 中產病人負擔沉重
「中產階級的患者可能能夠在私營市場進行短暫或門診治療。但是,長時間住院的治療費用不菲,對於他們來說很難負擔。他們並不是社會上最窮的人,但是長遠來看,他們的醫療費用仍然是一個相當沉重的負擔。」
施醫生回憶起一名四十多歲的女病人。 該女士和她的丈夫,以及他們年幼的孩子生活於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然而四年前,這位女士的丈夫突然遭受了沉重打擊,身體出現了側癱症狀。幸運之神並未因此眷顧這個可憐的家庭。承擔照顧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的沉重壓力的同時,該女士卻被診斷為乳腺癌。 雖然肩負種種不幸,她流著眼淚也要為了家庭堅持下去。
診症的時候,施醫生建議這位病人於私營醫療市場接受治療,因為她將有更大的機會獲得更快、更優質的治療質素。
「我的目標是有效地減少治療的不良反應以及復發的機會。根據她的情況,我明白醫療費用是一個問題,但我告訴她不要擔心,我會盡可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她。」
施醫生相信,其他醫生聽過她的故事,也肯定沒有一個會意圖從她身上賺錢。
然而,這並不是萬中無一的個案,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香港發生。礙於經濟壓力,中產病人往往不得不求助於公共醫療機構,最終導致公共醫療機構超出負荷。
「曾經有不止一個病人告訴我,若醫生於診症的時候和他們多聊幾句,感覺簡直像抽中大獎一樣。」施醫生說,這聽起來頗具諷刺意味,但這正是香港公營醫療體系目前面臨的困局。病人需要在公立醫院裡等上幾個小時才能和醫生進行諮詢,然而交談卻只有幾分鐘時間。
「若果連溝通也沒有時間,癌症患者又如何把他們的信任和性命交托醫生?」
• • •
醫療保險非自動提款機 負責任態度保障所有患者
隨著醫療費用不斷增加,施醫生支持購買保險產品以涵蓋意外醫療費用。不過,他強調,有保險並不意味病人可以不負責任地花費醫療費用。「與汽車保險類似,儘管保險計劃會爲車輛的任何損害進行賠付,但是司機仍然要對道路上的行為安全負責。」
施醫生表示,曾經有20多歲的年輕人本身沒有任何結腸癌的臨床症狀,純碎因為他的保險計劃涵蓋這個項目,便主動要求接受結腸鏡檢。
「人們在自助餐中盡可能地狼吞虎嚥,直到他們不能再食用。這可能聽起來很有趣,但是當你把這個問題放在醫療保險的處境下,這樣的行為會提高整體醫療保險的費用,而患者將會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有鑑於此,施醫生認爲患者不應該簡單地把保險公司視作自動提款機。相反,患者應視保險公司為他們的合作夥伴,要求清楚解釋計劃涵蓋的內容,並一起提前計劃醫療費用。
「在做出購買決定之前,充分了解計劃的細節,這樣才是正確購買及使用醫療保險的方式。」施醫生補充道。
訪問差不多完結的時候,施醫生說他的夢想是建立一個讓更多患者受益的社會企業。 他希望這個社會企業能夠提高私營市場的透明度,讓其他醫療專業人士效仿,推動社會進步,從而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