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醫療舊思維 健康城市遙遙無期

相關文章

醫護行者
醫護行者http://www.hia.org.hk/
醫護行者是香港註冊非政府組織,願景是消除社會上的健康不公平,以「服務、研究、倡議」的循環模式推動社會改變。我們深信所有人都具擁有健康的基本權利。我們現在主要服務群體包括香港的在職貧窮家庭、少數族裔、難民等。醫護行者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成員,亦獲得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特殊諮詢地位。

醫護行者歡迎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對醫療衛生範疇的重視,亦贊同以「投資未來」、未雨綢繆的原則改善香港市民的整體健康;然而,細閱措施難免予人「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面對人口老化、精神健康問題、長期病患和癌症增加等嚴峻挑戰、政府似乎仍然欠缺破格思維,沒有提出能夠從根源改善的政策。要香港發展成為真正的健康城市,恐怕是遙遙無期。

疾病預防的原則應從根源著手減低發病率。

現屆政府增撥資源加強大腸癌篩查,有望及早偵測疾病,但篩查只屬「第二層」預防,並不能減低大腸癌的發病率。要改善整體情況,並非單靠篩查或增加衛生署健康教育撥款就能成事,而需更宏觀地重新審視各個政策範疇對市民健康的影響。傳統的健康教育依賴個人選擇及行為改變,沒有考慮實際生活環境是否有合理配套支持。例如政府宣傳提醒市民每天多吃新鮮蔬果及多做帶氧運動,但對工時長又工資低的基層市民而言,在現實生活中是難以實踐。政府未能以社會性健康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的宏觀角度去審視基層市民的健康需要,這些流於口號式的宣傳,只會拉遠不同階層人士在健康上的貧富差距。

過去幾屆政府一直增加醫管局資源及人手和增建醫院,但似乎未見明顯成效,是時候檢討及正視資源分配是否得宜。相比上屆政府,值得一讚的是這次預算案提及不少針對社區健康及基層醫療的措施,包括明年第三季設立葵青區康健中心、落實「一地多用」的地區多層大樓、改善衛生署的診所設施等。然而,我們看不見政府將如何在社區層面落實推動基層醫療的長遠發展。我們相信,醫社合作模式,即透過醫療與社福界別攜手合作,例如是護士與社工共同跟進長期病患者的個案,或藥劑師到訪社區長者中心為陪診員提供藥物培訓等,各種醫社合作的模式可以有效支援包括低收入在職人士、因工傷而喪失工作能力人士、長者、長期病患人士及其照顧者等弱勢社群,幫助他們改善健康狀況。

再者,醫療及社福政策明顯分割而且協調不足。政府在施政報告強調居家安老的重要,財政預算案則側重於發展院舍服務;又例如施政報告強調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在基層醫療上扮演重要角色,財政預算案卻依舊將重點放在聘請及培訓醫生人手,讓人感覺政策制訂與執行缺乏協調。若現屆政府真的希望讓長者可以有尊嚴地過晚年生活,盡量保持獨立並有自理能力,到底財政預算案哪項措施以此為發展方向?若能處理好現時長者醫療服務上的缺口,例如白內障、聽覺、牙齒護理等問題,那麼長者無論在家居安全、社交能力、營養進食等方面都可望改善。近來,長者醫療券被質疑監管不足,學童及社區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不理想以致逼爆急症室,甚至近期發生多宗與工業及勞工有關的意外,若政府能以改善社會性健康因素的根本性措施去處理,這些風險都是可以減低的。

增加醫管局的額外撥款和恆常開支,或許能夠舒緩現時醫療系統的困境,但始終是治標不治本。

與其不斷「治病」,倒不如真正落實「預防勝於治療」,如降低整體人口三高的風險,從而減少各種心血管疾病、癌症的發病率。政府必須以嶄新思維展現跨政策協調的領導者角色,例如立法監控包裝食物的鹽油糖含量、資助中小企在低收入地區設立健康食店等。惟有制訂長遠人口健康政策,協調跨局施政,方能達至財政預算案引子「投資未來」的期許。

縱觀這份預算案在醫療政策方面所展現的願景與遠見,我們看不出政府能夠真正「急市民所急」。我們看到的,卻是香港人晚年時很可能只會繼續游走於醫院和院舍之間!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一名基層市民對基層醫療藍圖的寄望

基層醫療與大眾市民息息相關,是個人及家庭接觸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寄望基層醫療藍圖及地區康健中心將來不以服務疾病為中心,而以服務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