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屬高度發展的城巿,健康資訊唾手可得,惟普遍巿民未必太了解高血壓的壞處。其實高血壓可說是沉默殺手,皆因很多人患有高血壓而不自知,直至飆升至極高水平才發現,而它卻可帶來嚴重後果,包括影響血管,導致冠心病、腦中風、腎病或眼疾等;也會對心臟構成壓力,引致心肌肥大或心衰竭。
• • •
以往「踩界」 今日已超標
早前,美國心臟協會提出新的高血壓標準,建議收緊至上壓130mmHg/下壓80mmHg。一旦香港跟隨新指標,一批以往「踩界」的人士,便會即時納入為高血壓患者,令整體患者的數字頓時上升5%。
關於此事孰好孰壞,筆者倒認為治病不能單憑數字,更應從整體狀況決定治療方向。若患者年紀較輕,筆者對其血壓標準會進一步降低,長者則普遍寛鬆些,皆因他們很可能已患有不少疾病,亦較易因血壓過低而不適。至於數字接近上限的人士,要求可能會更嚴厲,期望病況得以逆轉。
值得留意的是,是次指引是首次由美國心臟科學會所提出,數字亦主要從二十四小時血壓研究報告而來,所以不一定完全適合所有患者。而其實「國際標準」林林總總,單計歐、美已有分別,除了視作參考,香港並無必須完全追隨之需要。
• • •
何時需要吃藥?
對於高血壓「踩界」者,筆者未必會採用藥物治療,皆因構成血壓稍高的因素不少,可能只是「白袍恐懼症」作崇,又或因服食其他藥物等而致。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部分患者只需改善生活習慣,如減鹽、多運動等,便能回復正常水平。另外,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密不可分的,也會對心血管做成重大影響。猶幸現時藥物先進,部份藥物能同時控制多種健康問題,故患者應遵循醫生指示用藥。
高血壓的早期症狀並不易被察覺,建議巿民踏入35至40歲後定期接受基本血壓檢查,年輕人亦不應掉以輕心,因心臟病是日積月累的。
有些人20多歲便出現輕微血管硬化,直至退休前夕發作,故踏入40至50歲,加上有三高、心臟病等家族病史的人士,更應及早定期求醫監察。要預防高血壓,前期患者應積極做運動、減重,飲食方面要保持均衡及少糖少鹽;而由於健康會隨年月出現變化,藥物也有不同的組合,是以定期覆診也是必要的。
• • •
房顫篩查減併發症風險
近日,港府有意推行心房顫動(AF)篩查,因AF的前期症狀不明顯,亦可引致中風、心衰竭等,就算是無三高問題的人士也可受到影響,有關檢查費用不高,過程也不複雜,筆者認為值得推廣。當遇有懷疑個案,經進一步檢查(如心電圖)後,便可尋到相關患者。若患者同時患有AF與中風、心臟病等,便可能採用薄血藥,以預防問題出現。眼見一些40至50歲的男士在入院「通波仔」後,始知患有高血壓問題,也有人入院前自信相當健康,出院後卻已確診有數種慢性疾病,一時未能接受,可見大眾實宜對血壓及三高對健康的影響多作了解,才能從心而發提高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