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治糖尿病最佳方法︰減肥

相關文章

袁美欣醫生
袁美欣醫生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香港肥胖學會主席

肥胖與糖尿病可謂難兄難弟,兩者皆可由生理因素如遺傳引發,同時間糖尿病可增加癌症風險,肥胖亦能導致關節提早老化或引發肝癌等癌症。肥胖跟糖尿病息息相關,因為肥胖可引發胰島素阻抗,令原應被身體使用的糖分未能吸收,導致血糖上升。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於2016年發表1975至2014年全球肥胖趨勢,指出中國的肥胖人口經已超越美國,的確亞洲人的基因令體內脂肪比例較高,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也相對歐洲人提高。

• • •

你算肥胖嗎?

除了以身高體重指數(BMI)來界定肥胖,部分家用電子磅也有生物電阻分析技術來計算脂肪比例,至於專業醫療磅更能測出身體左右的肌肉比例分配;男士脂肪比率達20%或以上、女士30%或以上時就應多加警惕。中央肥胖亦是常用的肥胖標準,由於腹部位置有多個重要器官,脂肪過多便會入侵器官,引起常見的脂肪肝或是漸為人知的脂肪腎。後者容易引發蛋白尿和其他腎病,糖尿病則是普遍的腎病併發症,因此肥胖加血糖高,對腎臟絕對可造成雙重傷害。

雖然醫學界早於數十年前已將「肥胖」定性為疾病,但在香港仍是新穎概念。

目前本地只有港怡醫院設立治療肥胖綜合中心,團隊希望為有肥胖症和糖尿病,或兼有兩者的病人提供適切治療,減少併發症出現。肥胖症是有相應藥物的,在美國有數種可以選擇,但在香港只有兩種舊款而效力較弱的藥物。我有處方美國新款藥物的經驗;但香港申請使用手續繁複,因為香港醫管局將肥胖視為個人選擇的生活模式而非疾病,這當中其實有誤解之處。

• • •

肥胖未必因放縱所致

不良飲食習慣除上文說的基因遺傳先天因素,後天因素包括幼兒或青少年期養成的多肉少菜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成年後生活日夜顛倒、壓力大等,與中年期爆發的各種代謝綜合症如肥胖、高血糖、高血壓或睡眠窒息症等也息息相關。有案例顯示,輕微糖尿病患者自行減肥後,有助逆轉病情,降低血糖指數,但並非每個人單憑改變飲食或運動便可改善情況。如努力過後改善不大,或需用上藥物或是甚至手術來治療。

2016年成立的香港肥胖學會,便為扭轉大眾對肥胖的觀念而成立。這是一個有國際尖專家參與、世界肥胖聯盟之成員組織,由本地治療肥胖症的專科醫生跨科組成,包括內分泌科、心臟科、胸肺科、兒科、老人科、腸胃科、麻醉科、整型外科和營養師等,學會希望能有更多前線家庭醫生參加,齊為市民的基層健康把關。

• • •

過重難阻止血糖過高

糖尿病嚴重而過度肥胖患者,一旦接受手術便不可逆轉,因此整個減重療程須經醫療團隊包括內分泌科醫生、外科醫生和營養師等等會診,以制定恰當的治療和用藥,內分泌科醫生也要留意療程中可有併發症的危險、還要促進病人的知識、能力和意志去完成療程。

減重是一個漫長過程,別等到病情惡化、併發症湧現才處理,原因是肥胖症藥物適宜65歲人士以下使用,若過於老邁,亦負荷不起縮胃或胃繞道等手術。

縮胃及胃繞道手術的創傷性較大,近年引入本港的新式減重手術Aspire Assist則是最新選擇,醫生將一條小管插入胃內,並連接至皮膚表面上的按鈕,病人進食後可按鈕來排出約三分之一的食物;目的是要病人學習改變飲食習慣——多咀嚼食物至糜爛和放慢飲食速度。病人適應新的飲食習慣後,便可將小管移除。在香港已有十個病人施行此手術,效果不俗,國際經驗則是病人平均可減重10至15%,也有完全減去額外體重的案例,此法對中度肥胖患者剛好補上了創傷性較低的治療選擇缺口。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