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高峰期,走廊和病房堆滿了病床,病人怨聲載道,醫護人員不眠不休照顧病人。熟悉的畫面,年復一年出現在各大媒體頭條。即使高峰期完結,公共醫療系統仍經常出現人手不足的情況。
人口老化、病人需求與日俱增固然令處於臨界點的公共醫療系統百上加斤,但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歸根究底,在於公私營人手長期失衡。公營醫療只有全港不足四成的醫生人手,卻需要為全港超過九成市民提供住院醫療服務。更令人憂慮的是,公立醫院人手持續流失,令情況雪上加霜。
根據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科醫生(下稱:醫生)透露,公營醫療的工作量除了遠超負荷,人工更加跟私家醫生相距甚遠。「選擇當醫生,絕對不會只在於掙錢。但是私家醫生的收入已經大幅抛離於公營機構工作的醫生,少則三倍,多則十倍,而且工時比較短,工作較爲有彈性,不必被公營機構一些既有的制度捆綁。」
• • •
錢非萬能 醫療規劃欠前瞻性
對於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病房爆滿,病人等候時間冗長,政府不時歸咎於醫護人手不足。醫生認爲,實際原因始於政府欠缺長遠醫療規劃。
「醫學院畢業的時候,大概有三分之一的醫科畢業生失業。但現在政府又説不夠醫生,到底政府是否應該制定一個長遠的醫療規劃?」
醫生强調,他本人非常支持政府施政,惟他表示對港府欠缺遠見感憂心。
「政府早前增加醫療撥款,包括增撥資源予醫管局,但這是否代表這筆錢能夠用得其所?是否單靠錢便可以解決香港積存已久的醫療問題?」
另外,面對醫療人手失衡,政府表示長遠不能單靠公營醫療解決香港醫療問題,所以要推行公私營協作,把病人分流到私營醫療體系。
對此,醫生重申港府應先羅列香港醫療系統於未來20年將有機會面對的挑戰。「政府經常談及人口老化,到底人口老化的趨勢會如何影響我們將來需要應對的疾病?哪一種病人會增加得比較多?這些病人需要什麽醫生?他們會到哪裏求醫?政府有切身處地考慮過這些問題嗎?」
他同時指出,政府欠缺清楚指引,容許私家醫生回流貢獻公營機構。「其實很多私家醫生相當有心,他們願意回流貢獻公營機構,甚至免收費,義務到公營機構替病人做手術。問題是,到底公營機構有沒有這樣一個機制,容許私家醫生回流公家?」
• • •
人才流失 窒礙醫療發展
根據政府推算,到了2040年,香港每三個人之中便差不多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醫生表示,這些長者通常患上不止一種長期病患,要定期覆診。假設他們於公營機構接受治理,每次覆診便大概要等上三個月,甚至半年。而且,每一次覆診都可能長途跋涉,且花上數小時甚至半天於醫院或診所等待的時間,最後可能只是見醫生三分鐘,而醫生見病人的情況沒有什麽差別便處方上一次覆診相同的藥物。
醫生引述研究指出遙距醫療除了能夠更有效率地跟進病人的健康狀況,亦能大幅降低醫療成本。然而,他認爲政府未有重視遙距醫療作為應對人口老化的其中一個方法,他更認爲對比新加坡、英美以及中國内地,香港發展遙距醫療的步伐相對落後。「我曾經提出於公立醫院探索發展遙距醫療的可能性,但是基於醫護人員沉重的工作量,項目最後胎死腹中。」
醫生坦然對此相當痛心,指這是醫護界現在面對的問題,不單是醫生,而是大部分醫療界同行。
「政府常説醫療人手到達瓶頸,其實公營醫療人手『 唔係就黎爆煲,係已經爆咗煲』,根本已經無法維持正常的醫療服務水平,更談不上推動醫療服務進步。」
近年,醫生到不少國家出席一些醫學會議,眼見香港科研步伐放慢,急切落後於周邊地區,包括台灣、日本、韓國等等。「或許有人有興趣做科學研究,但是回歸現實,面對離地的樓價,我倒不如先到私營機構掙多一點錢先照顧好家庭?假設你是社會中最頂尖最受教育的其中之一,月薪二十萬,生活在一個四人家庭,若然居住於市區一個大概800呎的單位,呎價$15,000一呎計算,算起來也要過千萬。」
醫生認爲,若果連整個社會最頂尖最受教育的一群人也維持不到良好的生活質素,政府應該細想到底這個社會是否仍然健康發展。他質疑,爲何容許香港擁有全世界最高的樓價?雖然香港是自由市場,但這又是否代表政府可以對房屋市場放任不理?政府有沒有保護香港市民基本生活需要?他擔心,若然情況持續,早晚有一天人才會心灰意冷,離開香港,香港的發展恐怕會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