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流感最强併發症 23+13價疫苗更全面預防肺炎鏈球菌疾病

相關文章

陳啟明醫生
陳啟明醫生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内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内科醫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内科醫學院熱帶病及衛生學文憑、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内科)、香港内科醫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理學碩士,現職仁安醫院。

Louis 40多歲的時候獲公司委任為大中華區銷售經理,經常在中國内地穿州過省,間中還要來往零下10度的中國北方城市和超過30度的東南亞國家。除了舟車勞動,Louis每天要處理大量電郵和會議,晚上還要應付各類應酬,缺乏休息時間。

「這樣的生活大概過了七個星期,然後我的身體終於熬不住了。」Louis憶述,他當時正在福州工作,由於沒有時間看醫生,加上誤以爲只是普通流感發燒,所以只是按照過往做法執幾劑中藥治理。可是,情況並沒有因此而好轉。求診的時候,醫生用聽筒聽到Louis的肺部有雜聲,照了X光片,確診Louis患上肺炎,並建議他盡快回港就醫。回到香港之後,Louis立即於醫院留醫,經進一步檢驗,確診感染肺炎鏈球菌(肺炎球菌)。

• • •

流感與肺炎有什麽關係?

「Louis的工作少不免需要跟很多人見面,因此暴露於較高感染風險。而且,由於他經常出差到不同國家,而他的身體又未必接觸過當地的細菌,故他未能夠發展足夠的抵抗力抵禦這些細菌的入侵,最終致病引發肺炎。」仁安醫院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陳啟明醫生推斷。

近日香港正值流感高峰期,不少病人跟Louis一樣,除了感染乙型流感,還感染肺炎鏈球菌併發肺炎。究竟流感與肺炎兩者有什麽關係?

陳醫生解釋,流感與肺炎兩者其實並沒有關係,但是流感會使人更容易患上社區性細菌性肺炎。至於爲什麽我們常常聽見有流感病人併發肺炎入院,陳醫生說,那先要從它們的傳播途徑説起。「無論是肺炎鏈球菌或流感,兩者皆可以以飛沫傳播。病者感染流感病毒後會進入潛伏期,潛伏期人人不同,有長有短,短則數小時内發病。若果過了潛伏期仍然未發病,流感就不會發生。」陳醫生指出,流感和肺炎兩者的傳染途徑非常相似。

「肺炎球菌常見於上呼吸道,即使健康的人士也可以是肺炎球菌的帶菌者。所以,不少併發肺炎的病人在發病之前已經感染肺炎鏈球菌,病人在感染的一刻未必立刻致病,但是,肺炎鏈球菌會住進病人的鼻粘膜裏,等待適合的時機致病。」

陳啟明醫生解釋流感與肺炎兩者其實並沒有關係當病人感染乙型流感,流感會先破壞他們的第一重保護,包括他們的鼻粘,病人會先出現一些上呼吸道病徵,例如發燒、留鼻水。而且,鼻黏膜被破壞之後,肺炎鏈球菌便有機會乘虛而入導致肺炎,「趁你病,攞你命」。「這些情況我們稱之爲雙重感染 (Double Infection)。當中我們經常談及兩種比較危險的致病原,第一種是金黃葡萄球菌,第二種就是肺炎鏈球菌,兩種感染的致病率和致命率亦非常高。若果只察覺乙型流感而忽視了肺炎鏈球菌感染,只處方特敏福,後果可以非常嚴重。」

陳醫生强調,肺炎除了可以直接破壞病人的肺部,更嚴重可以引致入侵性肺炎,包括敗血病和腦膜炎。「大家對於乙型流感可能會不以爲然,可是當乙型流感來襲的一刻,身體會好像當了一天苦工,發高燒、全身乏力。至於感染肺炎鏈球菌的病人,他們亦會發高燒、全身乏力,除此之外,有些病人會感到心口痛、氣喘。由於流感和肺炎兩者的症狀在某程度上很類似,所以尤其是對於比較精壯的成年人,他們可能會忽視這些早期出現的警號。直到肺炎鏈球菌病發,身體情況可以在數小時之内轉差,即使我們處方合適的抗生素,病人的康復速度亦非常緩慢。若然肺炎鏈球菌入血或者上腦,病人甚至要進深切治療部作更全面的治療。」

• • •

怎樣預防侵入性肺炎球菌疾病?

相對精壯的成年人,肺炎鏈球菌於五歲以下和六十五歲及以上人士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更高。另外,吸煙人士、長期病患者例如患有糖尿病、血壓高、心臟病亦承受較高風險。陳醫生指出,亦有人曾經患上一些影響脾臟功能的疾病,甚至因爲某些原因,例如車禍、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 脾臟過大而要割去脾臟,令他們難以應付肺炎鏈球菌的侵襲,這些人都屬於高危一族。

陳醫生說,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是預防肺炎球菌疾病其中一種最有效的方法。當中歷史悠久,最爲人熟識的是23價肺炎球菌多醣疫苗(23vPPV)。23價疫苗可預防侵入性肺炎球菌病,但對於預防肺炎球菌引致的非侵入性肺炎的效能仍然具爭議性。至於較新推出的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PCV13),它則有效預防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及肺炎球菌引致的非侵入性肺炎。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3 價肺炎球菌多醣疫苗包含更多種血清型,理論上提供了額外的保護。所以,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科學委員會)建議有高風險情況的人士以混合形式接種13價和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無論曾經接種過那一種疫苗,他們亦可以於一年之後接種另一種疫苗。

65歲或以上長者未曾接種過肺炎球菌疫苗已經接種二十三價疫苗
沒有高風險情況資助接種一劑二十三價疫苗不用再接種
有高風險情況*資助接種一劑十三價疫苗,接著一年後接種一劑二十三價疫苗在上一次二十三價疫苗接種一年後,資助補種一劑十三價疫苗

高風險情況包括:

  • 曾患侵入性肺炎球菌病、腦脊液滲漏或裝有人工耳蝸;
  • 長期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而沒有併發症除外)、肺病、肝病或腎病;
  • 新陳代謝疾病包括糖尿病或肥胖(體重指數30或以上);
  • 免疫力弱(因情況如無脾臟、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感染/愛滋病或癌症/類固醇治療引致);及
  • 長期神經系統疾病致危及呼吸功能、難於處理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異物入肺風險或欠缺自我照顧能力。

資料來源:衛生防護中心

另外,陳醫生指出,兩種疫苗有相互補足作用,且效果是一加一大於二。「13價和23價所包涵的其中12種血清型是相同的,原理上我們當然希望兩者加起來有更强的保護力,若果本來已經有抗體,再於短時間内接種另一種疫苗,新置入的抗原會被中和,影響疫苗效果,所以我們建議有高風險情況的人士相隔一年之後才接種另一種疫苗。」

除此之外,陳醫生强調,疫苗除了能夠保護接種人士免受肺炎鏈球菌感染,亦可以有助清除他們體内,例如鼻粘、上呼吸道本來已經帶有的肺炎鏈球菌。

「年長人士接種疫苗,當然可以保護他們自己,除此之外,其實接種疫苗亦可以保護他們身邊的人。」

• • •

疫苗的未來

幾個月前,有知名人士説了一些反疫苗的言論,令民衆擔心疫苗的效能,甚至道聽途説,懷疑接種疫苗後會有不良反應,對健康有害。對此,陳醫生覺得:「每一種治療都會有不同看法和意見,而人的思考是自由的,我亦不能夠控制大家的想法。一定有人支持接種疫苗,我是其中之一;亦會有人反對接種疫苗,甚至反對他人接種疫苗,以偏蓋全地宣揚接種疫苗的風險。有人擔心他們所宣揚的風險,這是人之常情,但問題是,他們所宣揚的,又是否可信?」

陳啟明醫生談疫苗的未來陳醫生認爲,市民要用智慧分析手頭上的資料、資訊,參考專業人士分享的意見和閲讀中肯、理性的報道。網上有很多爆炸性的資訊,但是用戶無從分辨這些資訊的真確性,又或者究竟這些資訊是否適合他們解讀。如果市民對接種疫苗仍然有疑慮,陳醫生建議不妨問問專業意見。

至今,科學家已經發現90 多種血清型的肺炎球菌,但是市場上預防侵入性肺炎球菌疾病的疫苗仍然未能涵蓋所有血清型,對於疫苗的未來發展動向,陳醫生說:「我們醫生跟市民一樣,期待有新的藥物、疫苗推出。當然,這需要市民、政府及藥廠的合作和支持。我們都知道疫苗是有效的,但是不少市面上的疫苗已於多年前研製,例如針對肺炎鏈球菌研發的13價疫苗,都已經是八年前的事。現在,大家是否應該想想在研發的進程中,我們是否可以更進一步?對於疫苗的未來,我是拭目以待的。」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致腫瘤科醫生的信

腫瘤科醫生不僅是一個醫生,更是一個心理輔導員和朋友。他們能夠理解病人的情況和需求,並給予他們最好的建議和支持。衷心感謝腫瘤科醫生的貢獻,並讚揚他們的勇氣和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