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把握大灣區機遇 打造香港成為醫療界的Centre of Excellence

相關文章

李國棟醫生
李國棟醫生
智經研究中心理事李國棟醫生是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多年來積極推動家庭醫學發展和基層醫療健康制度,他現為世界家庭醫學組織主席、第十三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醫藥衞生界別委員、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成員、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委員。

過去曾有不少媒體報道内地的醫療系統千瘡百孔,醫患問題頻生,令人憂心。

世界家庭醫學組織候任主席李國棟醫生接受我們的專訪時承認,内地醫療系統確實有不少地方尚待完善,惟他認爲,在未經深入了解内地醫療服務的質素之前,則不應該妄下定論。相反,他認爲香港應該保持開放態度,互相學習,共同改善兩地的醫療服務質素。

他認爲,近期港府提倡推動的大灣區醫療合作正是一個良好機遇。「推動全中國醫療發展是一件困難的事,尤其西部發展比較滯後。但是大灣區內的城市發展相對成熟,文化、甚至語言相近,透過加強香港和内地的合作,我們可以先把大灣區作爲一個試點,進而擴展至全中國。」

那麽,香港在大灣區醫療合作中扮演著什麽角色?香港又如何得益?

• • •

令民眾對内地醫療重拾信心  香港扮演著關鍵角色

香港的醫療技術、水平一直位處世界前列,李醫生認爲,關鍵在於制度。「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擁有法定地位,為醫生提供合符國際標準的培訓,確保他們具備足夠資格為市民提供服務。反觀内地,目前尚未有法定的專科學院,而各省份的醫學院質素亦見參差,如何讓民眾『信得過』?内地醫療又如何可以與國際接軌?」

大灣區醫療合作李醫生認爲内地應盡快成立法定醫專。「要推動内地醫療發展,首先要讓民眾對内地醫療有信心。若要培養信心,便要提升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質素;要提升質素,這涉及人才培訓。始終,要審核這些人才是否專業及達到國際水準,並非單靠醫院内部認證,『自己話得就得』。」

身爲醫專的前任主席,李醫生積極推動醫專與內地醫療組織、醫院的交流,以及參與醫療隊伍培訓和認證的工作,希望可以在大灣區培育更多醫療專業人才。

另外,針對醫患問題,李醫生建議内地仿效香港做法,成立醫務委員會。「香港的醫務委員會由病人組織選出業外委員參與。但是這個醫患建立互信的概念在内地並未普及,多數仍然由官員主導。於我而言,要公平公正處理醫患問題,必須雙方共同參與,透過優化政策、法規和制度提高民眾信心。」

• • •

互相學習  將香港打造成醫療界的Centre of Excellence

驟眼看來,香港似乎一面倒貢獻大灣區醫療發展。李醫生表示,事實上,内地醫療服務有不少地方值得香港學習。

「第一,科技。不論是「平安好醫生」或者是「微醫」這類網上健康諮詢平台,都可有效簡化病人的診症過程,值得香港學習。第二,内地有超過13億人口,病例一定比香港多,這絕對有利香港科研市場。第三,内地的醫療保險制度。先不論内地提供的醫療水平質素,或醫保費用是否足夠,至少内地已經有這樣一個制度,强制企業和個人繳納醫保費用,確保市民有責任購買保險保障自己的健康。」

李醫生預期,大灣區醫療合作能夠為香港醫護人員帶來更多雙向交流、合作的機會,互相得益。他希望,透過大灣區互動,將香港打造成醫療界的Centre of Excellence。

「數十年前,若然有什麽大毛病,我們會希望到美國就醫。將來,我希望其他國家的病人會選擇到香港就醫。」

他澄清,他所指的不只是一個發展醫療旅遊的medical hub。「不少人喜歡到泰國醫療旅遊,做完體檢,享受一下當地的沙灘、美食和按摩,所有費用加起來可能才相等於香港一個基本體檢方案。因此,香港在醫療旅遊的優勢不足以跟這些東南亞國家競爭。」

相對醫療旅遊,李醫生認爲香港更應該朝著高端、頂尖醫療服務(包括醫生專業操守以及健全、嚴謹的醫療體系)的方向進發,不但吸引病人來港就醫,也吸引醫療人才來港交流、學習。

作爲家庭醫學專科醫生,他尤其關注全科醫生在内地的發展。「全科醫生是基層醫療的一個重要元素,但是内地全科醫生跟專科醫生的工資水平差距甚遠,結果大多數醫生都當了專科醫生,導致社會嚴重缺乏全科醫生。」

要增加全科醫生的數量,李醫生認爲可以大力發展私營市場,讓全科醫生多勞多得。身爲聯合醫務集團獨立非執行董事,他表示集團利用香港私營市場發展成熟的優勢,開班教授内地醫生開設及管理私家診所的技巧。「他們有足夠的醫學知識,但是如何管理一家診所並不熟悉。課程差不多完結的時候,我們考慮一些表現比較好的醫生,斥資替他們開設診所,日後再進行利潤分帳,一方面拓展商機,另一方面推動全科醫生於内地普及化。」

• • •

大灣區醫療合作  加劇香港醫療人手壓力?

有輿論指,大灣區醫療合作或會加劇香港醫療人手流失,令香港醫療體系承受更嚴峻的人手壓力。惟李醫生認爲,香港並非真的缺少醫生,而是醫療人手分配不均,導致某些專科特別缺人手。「不少醫生在公營醫院工作數十年,到年紀大了,希望轉換到比較輕鬆的工作環境,便到私營市場執業。但是,以急症專科爲例,私人市場需求有限,而且工作辛苦,自然會較少醫生選擇這一科,人手也自然緊張。」

面對人手壓力,李醫生表示政府已經嘗試重新聘用退休醫護人員,又增加醫科生的學額,並承諾全數聘請應屆醫科畢業生。另外,他明白社會對聘請海外醫生有爭議,但他强調,支持聘請海外醫生並非等於降低門檻。

「護士同樣面對人手短缺,但是香港其實有不少來自大灣區護士學校的學生來港受訓,並在香港的公營醫院服務。至於醫生,我們又可否考慮吸引内地或海外的醫生,到香港接受一些面臨人手短缺的專科培訓? 例如限制他們必須在公營醫院的急症專科服務若干年,才可以轉科或轉到私營市場執業。」

放眼將來,李醫生認爲科技可以令香港跟國内一線城市的醫院保持更緊密聯繫,構建一個資訊中心,連結各地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醫院、醫療中心,互相學習。

他寄語,要打造香港成為醫療界的Centre of Excellence,香港不能夠自命清高,只有互相欣賞、學習,香港醫療服務才能夠繼續進步。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