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生命倒數 如何解癌症病人燃眉之急?

相關文章

曾偉光醫生
曾偉光醫生
曾偉光醫生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曾醫生具備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等專業資格。

人生很短暫,但是我們的一生卻有不少時間虛耗在等待之中。等巴士、等餐廳入座,就連懷疑自己患上癌症,直到確診、進行首次治療,每一步都需要花費時間等待。

剛剛由公營醫院轉投私營市場的臨床腫瘤科曾偉光醫生認爲,公私營失衡是導致輪候時間上升的一個主因。

「公立醫院一直以來提供近乎免費的醫療服務,收費跟私營醫療相距甚遠。以鼻咽癌爲例,即使病人知道於公立醫院確診鼻咽癌之後,大概仍需等待54天才能獲得首次治療,但是面對有可能是幾千與十幾二十萬的收費差距,不少病人,甚至是中產病人,也爲之卻步,寧願留在公立醫院繼續等待。」

據曾醫生估算,超過3份之1的腫瘤科醫生現於私營市場工作,為全香港5%至10%的癌症病人提供服務。至於留在公立醫院的腫瘤科醫生,則要照顧剩下來近9成、甚至是9成半的病人。

• • •

漫長等待 增加醫療成本

除了因爲大部分病人選擇到公立醫院求醫,導致公營醫療體系超出負荷,輪候時間上升,還因爲公營醫療有別於私營醫療,治療過程需要按部就班進行。

以處理懷疑癌症的個案爲例,私家醫院可以於同一時間進行多種檢驗,務求在最短時間内得出結果。至於公立醫院,必須按既定程序進行,例如首先替病人照X光,若發現有問題才替病人做電腦掃描、氣管鏡,如此類推,每一步都需要額外的等候時間。

曾醫生指出若輪候時間過長或會牽涉更多治療成本

此機制旨在節省成本,惟曾醫生指出,若輪候時間過長,令病人治療延誤,最終或會牽涉更多治療成本,到頭來得不償失。

憶述多年内於公立醫院工作的經驗,曾醫生見過不少肺癌病人於3至4個月之間由早期惡化至中後期,甚至擴散至其他器官。另外,更有一個病人的鼻咽癌腫瘤於短時間内明顯變大,由最初大概4厘米,到大概兩個星期後增大至大概6厘米。曾醫生表示,對於這類緊急情況,需要盡快啟動治療,否則病情可能進一步惡化,令醫生未能透過電療醫治。

• • •

縮減病人等候時間 增加治療彈性

曾醫生表示即使醫護人員如何盡心盡力也不可能大幅降低輪候時間曾醫生表示,由於公立醫院實在要照顧太多病人,即使醫護人員如何盡心盡力,也不可能大幅降低輪候時間。相反,因爲私營醫療的病人數量較少,醫療人手比較充足,所以可以更快捷地替病人進行檢測和治療。

今年3月,港安腫瘤中心便推出「3日啟動電療承諾」,由癌症檢查到開展電療,亦只需3天時間。治療過程更加有統籌主任專人跟進所有流程,免卻病人於公營體系奔走於各專科部門的不便。

另外,私營醫療的治療方案亦為病人提供較多彈性。

「當時有一個鼻咽癌病人,於公立醫院服用一線標靶藥但無效,唯有進行檢測,看看有沒有基因突變。但是病人拒絕了準繩度比較高、抽取組織進行檢測的方法,只進行抽血,檢驗結果呈陰性。後來,病人轉到我們私家就診,我們決定讓她試食第三代標靶藥,怎料服用之後確實有反應。之後,我再轉介她的個案至公立醫院,問他們可否為這個病人提供此藥,可是,因爲病人之前的驗血報告呈陰性,所以申請不予獲批。直到病人已經自費服用藥物一年,申請才最終獲批。」

• • •

醫療人手流失 公私營合作可解困局?

曾醫生認爲,礙於資源有限,公營醫療不可能追上私營醫療的步伐。但是他相信,公立醫院的醫生仍然盡力在各種制肘下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療。

「假如發現一些病人病情急速惡化,醫生也會盡量安排把治療推前進行。」

曾醫生認爲政府應該加强公私營合作

另外,曾醫生補充,公立醫院亦有就它們提供的醫療服務訂立指標,例如監察由確診到首次獲得治療的時間。惟他指出,最近兩三年腫瘤科醫生流失率高,而培訓人才取代資深腫瘤科醫生需要時間,所以近年公立醫院都無法達成這些指標,且有下跌趨勢。

對此,曾醫生認爲政府應該把超出負荷的服務外判至私營市場,加强公私營合作。「放射診斷造影服務亦有公私營協作計劃,那麽電療服務又可否探索公私營協作?在公立醫院治療病人的成本日益上升的環境底下,這不但可以縮短病人輪候時間,或許還可以替政府節省成本。」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