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沖繩縣3月下旬起爆發麻疹,其後疫情更蔓延至東京和大阪,情況令人關注。有輿論指出,是次麻疹爆發與日本政府於1994年把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由「強制性」接種改為「建議性」不無關係。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蘇文傑醫生解釋,由於麻疹病毒傳染力強,所以一些選擇不接種疫苗的民衆一旦接觸病毒便容易受到感染。「沖繩每年有很多遊客到訪,而沖繩市民亦會出國外遊,所以很難杜絕接觸麻疹病毒的風險。」
他補充:「接種MMR疫苗後的免疫力並非百分之百,就算全民接種,亦難保一些市民對疫苗的反應不足。不過,若然疫苗的接種覆蓋率高,達到社區免疫比率95%以上,即使發生零星個案,亦較難引發下一波病情。」
• • •
麻疹併發可引致肺炎及腦炎
蘇醫生表示,政府過往都會抽樣進行麻疹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確知社區麻疹免疫比率維持高水平。然而,市民切勿因此掉以輕心:「麻疹的早期病徵與傷風感冒相似,但絕非一般傷風感冒病毒。尤其是對於抵抗力較弱的幼童,麻疹可引致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肺炎及腦炎,隨時有生命危險。」
現時,麻疹並無針對性治療藥物,只能靠疫苗預防,患者染病後自身抵抗力復原。蘇醫生指出,在一些未能全面接種MMR疫苗的第三世界國家,幼童感染麻疹的死亡率甚高。翻查世界衞生組織數據顯示,西太平洋區域至今每年仍有三萬人死於麻疹。
對於有説法認爲接種一劑MMR疫苗已經足夠,蘇醫生强調,接種第二劑疫苗後能夠將保護力由原來93%提升至97%。「即使沒有生命危險,治療麻疹和併發症亦有機會帶來漫長的後遺症和康復過程,不值得冒險。」
• • •
你需要接種麻疹疫苗嗎?
蘇醫生指,市民應留意疫情發展,惟亦毋須過份擔心。同時,他指出有一部分人並不適合接種疫苗,並提醒這些人士應該避免前往疫區。「疫苗本身是減活疫苗,目的在於激發接種者的自身免疫系統產生抗麻疹病毒的免疫力。對於一些本身免疫力比較低的人士,例如正接受癌症治療藥物、高劑量類固醇、抑壓免疫力等藥物的病人都不宜接種。」
一般的香港市民,若於1967年前出生,則大部分人都因為曾經感染而擁有天然免疫力。若於1967年後出生,則視乎市民本身的接種或染病記錄。
早於1967年,香港政府開始為1歲兒童接種麻疹(Measles)疫苗,直到1990年,政府再將1歲兒童接種單一麻疹疫苗,改為接種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的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Rubella)。
6年後,香港全面落實兒童2針麻疹疫苗接種 (分別在1歲及小六),當年小六學童的2針接種率為99%。
然而,在1997年6月,衞生署的血清流行病學顯示,介乎1至19歲的幼兒及學生,出現大比率 (15%)缺乏麻疹的免疫能力,所以政府在同年7月至11月,為約110萬名該個年齡組別的人接種MMR疫苗。直至1998年開始,政府再將接種MMR疫苗的時間改為1歲及小學一年級,並一直沿用至今。
若對麻疹疫苗有疑問,可參閲以下由衛生防護中心印發的資料:
需要接種麻疹疫苗人士:
- 在1967年至1993年出世,只接種1M(單一麻疹疫苗)或1MMR(單一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而未接種第2劑
- 在1967年後出生,從未接種過麻疹疫苗
不需要接種麻疹疫苗人士:
- 在1967年前出生,已經擁有天然免疫力
- 在1967年至1996年出生,已接種1M或1MMR及已補接種1劑1MMR,並有針咭證明
- 在1996年後出生,已接種2劑MMR並有針咭證明
- 過往曾確診感染麻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