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世界衛生大會中,不少會員國用「世衛不應插手政治事務」為原因,反對一些看似合理的議案,如准許台灣代表團進場作觀察員、讓世衛繼續派員調查巴勒斯坦佔據地人們的健康衛生情況等。這些都是藉口吧,就算打著「不插手政治」這個旗號其實也是一項政治表態。我個人認為(帶返頂頭盔),政治不只是影響人民健康的一個因素,兩者更是息息相關。

政治紛亂會難以避免地導致公共衛生問題,例如戰亂中的難民總是未能接受適切的醫療保障,戰火導致的政府癱瘓也令疫情更難控制(伊波拉病毒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等。更貼身一點說,幾年前內地孕婦「衝關」,背後也有政治原因作祟吧!現在公共衛生界流行說「社會因素決定健康」(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指我們要放眼看一個人的社會經濟狀態如何影響其身體健康情況。難道政治就不是對人民健康有決定性的因素之一嗎?如果單純為了把衛生和政治分開而忽略其中的緊密關連,其實只是本末倒置、跟近年公共衛生發展的方向背道而馳。用其作藉口反對世衛介入政治敏感的情況,其實只是為了符合某些國家的外交政策,犧牲的卻是在這些地區生活的一介平民。

此外,要改善一個地區的公共衛生也不單是衛生部門的責任。在日內瓦十天經常聽到世衛專家掛在口邊:要達成全民醫療保障,靠的不是衛生局局長,而是財政部長。(題外話:所以香港的醫保問題遲遲未有進展,並非只是食物及衛生局的問題,財政司司長也有責任)現在世界面對的最嚴峻衛生問題包括細菌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長期病患(non-communicable disease)、肺結核(即俗語說的肺癆),世衛專家心知靠衛生局局長一班人圍爐取暖很難帶來大改變,所以才把議題「升格」至聯合國大會的地步。雖然在云云眾議題中只有半天時間討論,但對公共衛生界來說也是一大鼓舞。世界衛生大會中經常聽到專家呼籲各國派財政部人員參與到時的會議,因為他們手握公帑,就是手握權力。上屆世衛總幹事陳馮富珍曾經這樣說:
Be sure that health has a place at the table when ministers of trade and finance negotiate trade agreements.
My dear ministers of health, if you are not at the table, you are on the menu.
意思就是若我們不為衛生和健康議題向財政部長爭取,就只會被吃掉、被遺忘。

寫以上兩方面,其實就是想說沒有政治改變,就不能為衛生議題帶來顯著的進步;而一旦政治崩壞,人民健康也是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一環。俗語說「健康就是財富」,很多人,尤其是財政大臣,卻沒看穿這句話的第二層意義:健康的確是財富的「原因」和「結果」。

廣告

其實不只是健康,很多其他議題都可以用這篇文章的公式找出其與政治的關係吧?這樣的覺悟在愈來愈政治冷感的香港似乎尤其重要,經歷過雨傘時期的氛圍,就會更心痛現在大家(包括自己)的無力感、愛理不理和冷漠。但願能再次提醒讀者,政治就在我們身邊,任何人都沒資格說自己討厭政治。

廣告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