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腫瘤科區兆基醫生表示,儘管近年針對肺癌的治療發展一日千里、屢有突破,可是社會大衆對肺癌的態度依然負面,影響患者,甚至是醫護人員、醫療決策者對肺癌治療的看法。區醫生認爲,肺癌患者能否對戰勝病魔心存希望,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 • •
肺癌患者咎由自取?
回想16年前,區醫生憶述當時醫學界對治療肺癌仍然非常保守,亦沒有完善的篩查方法及早發現早期徵兆,故此,早期可以動手術處理的病患者只有大概10%至20%左右。
「就算1、2期肺癌患者成功完成手術,差不多有一半都會復發,甚至擴散。至於第4期病人,即使患者接受化療,亦頂多把生存期中位數延長6個星期左右,而且當時進行化療的副作用多,所以很多醫生都不建議病人做化療。」
據區醫生形容,當年肺癌不但在普羅大衆的眼中被視為不治之症,還有市民覺得肺癌完全由吸煙引起,認爲肺癌患者是咎由自取,社會不值得投放資源醫治這群病患者。他又指,當時即使一些醫療決策者亦認爲避免吸煙是減少肺癌患者的唯一方法。
區醫生表示,隨著其後政府大力推廣戒煙和落實有關戒煙的法例,與吸煙有關的肺癌數目的確從八零年代開始節節下降。然而,區醫生强調,肺癌問題依然嚴重,且現在約9成女性及3-4成男性的肺癌患者從未吸煙。
區醫生認爲,時移世易,香港應對肺癌問題亦應有所改變。
• • •
成立肺癌學會 推廣積極態度
有見社會瀰漫著對肺癌的負面態度,區醫生遂決定成立香港肺癌學會,希望提升公衆對肺癌的理解和認識,建立和推廣正面積極態度。
近年,醫藥發展日新月異,化療藥物的副作用減少,標靶和免疫治療藥物的出現更爲不少患者帶來希望。然而,學會於去年四月進行的「肺癌患者心理挑戰認知公眾意見調查」卻發現仍然有近7成受訪者覺得末期肺癌患者生存希望渺茫,更認爲「缺乏治療選擇」及「治療帶來的副作用」為末期肺癌患者失去生存希望的兩項主要原因。
區醫生認爲,雖然過去十幾年來治療肺癌的用藥選擇和治療方案推陳出新,但是大衆仍然對化療和末期肺癌患者存有誤解。他擔心末期肺癌患者會受他人看法影響,降低治療積極性。
他表示,學會會多發放和推廣末期肺癌患者康復的正面例子,希望讓末期肺癌患者明白,只要他們保持正面、樂觀的心境,他們同樣擁有生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