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醫學界在治療癌症的領域上取得不少突破性成就,除了傳統的電療和化療方案之外,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的急速發展為不少絕望的癌症病人帶來新希望。
作爲内科腫瘤科醫生,邱宗祥樂見更多新藥物延長病人存活時間,甚至增加他們的康復機會。當中,他相信免疫治療將會是未來治療癌症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以肺癌為例,雖然免疫治療現階段只適用於一成半至兩成晚期病人,但是曾經有不少屬第四期肺癌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之後病情受控,效果非常理想。」
新藥為癌症病人帶來新希望固然可喜可賀,惟邱宗祥指出,把新藥納入《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藥物名冊》)的申請(入藥申請)過程繁複,即使新藥成功於香港註冊,但部分藥物要花上幾年時間才被納入醫管局安全網,資助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再者,安全網的入息及資產審查嚴謹,中產病人往往難以通過經濟審查。
邱宗祥稱,不少病人苦苦盼望「有藥有得醫」,但藥物在沒有資助的情況下,病人根本無法負擔新藥昂貴的藥費,最終面臨「有藥無錢醫」的困局。
• • •
提升透明度 公平衡量藥物成效
現時,醫管局藥物建議委員會每三個月召開會議,審議所有入藥申請。邱宗祥建議當局加快新藥審批,讓癌症病人有更多用藥選擇。
另外,委員會審議入藥申請時會考慮三大因素,包括藥物的安全性、療效和成本效益。惟邱宗祥對成本效益一點有所斟酌。
「醫管局藥物建議委員會如何公平衡量藥物的成本效益?委員會有沒有於前線治療癌症病人的用藥經驗?」
邱宗祥强調,他同意委員會考慮藥物的成本效益,惟他建議委員會提升審議申請的透明度,並多收集前線腫瘤科醫生的用藥經驗,為病人作出一個更全面的成效評估。
• • •
同是癌症病人,是否應該一視同仁?
「當了這麽多年醫生,撫心自問,當然希望病人能夠得到最好的藥物和治療。」
然而,邱宗祥這些年來卻見盡不少病人,尤其是中產病人,有藥無錢醫。他認爲,中產病人是用者自付制度的最大受害者。
「他們努力工作,有一天終於達到中產階級,然後每年向政府繳納稅款,到患上癌症的時候,卻因爲資產入息剛剛超過審查限制,未能受惠於政府的資助,要傾家蕩產才能為自己續命,過往努力累積下來的財富『一鋪清袋』。」
邱宗祥描述的這一幕,每天都重複上演。剛下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正好接到一位良久沒聯絡的醫生的來電,寒暄幾句之後,他提到他的一位病人患上肺癌,癌細胞已經擴散至其他器官,原本情況不是十分樂觀,惟接受免疫治療之後病情得到改善。然而,治療的代價是每個月高達四萬元的藥費。不幸中的大幸是病人任職公務員,能夠得到政府補助,免卻不少經濟負擔。
可是,並不是所有病人都這般幸運。邱宗祥慨嘆不少中產病人人到中年,成爲了家庭的經濟支柱,卻因爲罹患癌症無法工作,又沒有經濟資助,令整個家庭瀕臨崩潰邊緣。
「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可以申請經濟資助購買藥物,原本沒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則需要傾家蕩產才能夠購買藥物。到底我們是否應該反思這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