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醫院、門診咁多年,發現左醫生好多時候要解決嘅都唔係醫療問題,係社會問題。
因為屋企人唔得閒無人接,長期住院,點算?
因為行動不便,屋企人唔想黎接,長期住院,點算?
因為病而要轉入老人院或者其他院舍,長期等位變長期住院,點算?
因為各種原因要申請傷殘津貼,都要先有醫生簽名證實。好多時候有類似故事流出,特別當主人翁係中年人士嘅時候,社會總會有好多意見,不外乎都係話「有手有腳點解唔做嘢」、「四十歲人攞津貼」之類。其實當大家真係認識到真實情況嘅時候,又會點講?
有長期病患嘅人要搵工,唔係好多老闆肯請。經職業治療師轉介可能會搵到工,但人工通常都係唔高得去邊,而如果唔打工攞津貼,其實收到嘅錢都可能係咁上下,仲可以有其他優惠,例如兩蚊搭車。有醫生同我地講,以前靠人工、津貼,病人都可能租到間劏房,但以而家嘅市價,佢地係連劏房都唔會租得起。即係話,打左工,你就會無地方瞓。
咁病人去邊?有院舍會願意接受呢類收津貼嘅病人,但係就會睇住佢地嘅收入黎定價。假設病人一個月津貼 $5,300,佢就收足你 $5,000,包食、包住、包照顧,每月 $300 當零用錢。當然,呢個價位嘅院舍宿位,質素可想而之。
仲記得當年上通識堂嘅時候學過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 (Abraham Maslow) 嘅「需求層次論」(Hierachy of Needs)。入面提到人類嘅需求有分層次,由最底層數上去有:
1. 生理需求,例如衣食住行
2. 安全需求,例如健康、保險、福利、安全感
3. 社交需求,例如友情、愛情
4. 尊重需求,例如成就、名聲、地位
5. 自我實現,例如發揮潛能、策略設計
當衣食住行都未滿足到嘅,談甚麼尊嚴骨氣健康家庭?攞津貼,你起碼有個床位、有嘢食;唔攞津貼,你可以瞓係天橋底慢慢享用你得到嘅尊嚴同骨氣。無錯,自力更生、寧願執紙皮都唔攞緩助嘅故事唔少,但美德、情操這回事咁受尊崇,正正係因為佢可遇不可求,並不能夠勸返黎、鬧返黎。
旁觀者可以堂而皇之咁講「唔做嘢攤大手板攞錢嘅社會寄生蟲」,但有幾多人可以做到「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有幾多人會為左份人工繼續受氣?有幾多人滿腔不滿,最後行動上依然向現實低頭?咁點解大家對住呢班因住份津貼向現實低頭嘅病人,可以講得出咁多難聽嘅說話?
「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係大家心中所想,亦係大家對人地嘅要求;
子華神講嘅「搵食啫」,係我地一般人所做,但係反而永遠唔會係對人地嘅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