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腫瘤醫學史話:細訴內科腫瘤科演變 癌症治療任重道遠

相關文章

許斌醫生
許斌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英國倫敦皇家内科醫學院榮授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再次重逢是在婚禮上,見到身為新郎的他,和妻子一起笑得很甜蜜。應該沒人會猜想到十年前,年少的他曾是身患晚期睾丸癌的病人。」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許斌醫生回憶道,「十年前,他來腫瘤科就診的時候,睾丸癌已轉移至腹腔、雙肺和頸部淋巴,而腹部的腫塊大如一個二十幾厘米西瓜壓住腎臟並引致腎衰竭。」病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但在腫瘤科,泌尿科和胸肺外科等多團隊合作下,採用了高劑量化療與自體外周血幹細胞移植並配合多階段性手術的綜合治療後,病人最終奇蹟般痊癒,並踏入人生的另一個新階段。

在貼滿病人致謝卡的辦公室裡,許醫生與我們一起回憶他和病人的故事,細訴內科腫瘤科的起源、多學科會診概念的冒起,再徐徐道出他作爲內科腫瘤科醫生的角色和歲月。

• • •

化療治癌創先河 造就內科腫瘤科誕生

許醫生表示,內科腫瘤科(Medical Oncology)起源於血液和小兒的惡性腫瘤治療研究。早在20世紀40年代,腫瘤科醫生開始使用氮芥化療並成功治療淋巴瘤患者,創出醫學界第一次使用化學藥物治愈人類癌症的先河。自此之後,醫生開始在兒童急性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及乳腺癌等疾病中使用化療進行治療研究,並隨著研究成功將化療廣泛推廣使用,顯著提升這些癌症的無病生存率。其後,隨著臨床醫學的急速發展及腫瘤藥物的推陳出新,促使內科腫瘤科專業於1972年正式誕生。

「至於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則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正式確認內科腫瘤科為法定專科並認證了許多傑出的學術人員,包括香港中文大學的陳德章教授和莫樹錦教授等多位知名內科腫瘤科醫生。當中歷史,可追溯至1994年11月開幕的香港首個綜合癌症中心-威爾斯親王醫院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許醫生說。

許斌醫生表示內科腫瘤科起源於血液和小兒的惡性腫瘤治療研究當時,來自倫敦的肝病學和內科腫瘤學家莊立信教授為中心的第一任負責人。 2002年陳德章教授接任成為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的總負責人,並意識到隨著人口老化、癌症患者人數上升和癌症患者生存期延長,內科腫瘤科醫生的需求亦與日俱增。另外,由於內科腫瘤科醫生的訓練比較著重內科、全面的治療,著眼點和專長與臨床腫瘤科醫生有所不同,所以其需求不能被臨床腫瘤科代替。有見及此,為培養更多高水準的專業內科腫瘤醫生,陳德章教授提出培訓計劃,包括推動兩所大學教學醫院之間的交流,同時將培訓擴展到周邊醫院中相關的部門。陳德章教授全力支持及推動內科腫瘤學的發展,這些培訓及合作最終成功促使2010年4月在內科腫瘤學楊明明教授主持下,內科腫瘤科專業成為獨立的委員會,致力確保內科腫瘤科的培訓水準和治療水平與世界同步。

• • •

多學科會診 治療更全面

許醫生表示,由於腫瘤具有異質性,所以癌症治療相當複雜。「隨著醫學進步,我們發現即使在腫瘤病理學上相同的腫瘤中,也有不同的致癌驅動因素、機制或耐藥性。因此,每一位患者都應該接受更為有針對性的治療,也就是目前大家都經常談論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國外的內科腫瘤醫生也留意到這個問題,所以他們在上世紀末已經開展多學科團隊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香港如何改革癌症策略,助病人走出崎嶇困境?
延伸閱讀:藥廠、私家醫院、醫院管理局三方參與 推動公私營合作
延伸閱讀:生命倒數 如何解癌症病人燃眉之急?
延伸閱讀:提升入藥申請透明度 反思癌症藥物資助機制
延伸閱讀:治療癌症二十年 抗癌的過去與未來

癌症多學科 (Multidisciplinary Team) 治療的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正式引入英國,並被批准為治療癌症患者的主要方式。不少研究亦證明,接受多學科治療的癌病患者的總體預後有顯著改善,因此多學科治療已成為當代綜合癌症治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許醫生進一步提到,「為配合海外多學科治療方法的發展,香港的內科腫瘤專業委員會引入了多學科治療的癌症治療概念,該概念目前已被採納為香港所有癌症中心的標准治療的一部分。」 他解釋,多學科治療通常包括內科腫瘤科醫生、臨床腫瘤科醫生、外科醫生、放射科醫生、病理科醫生、腫瘤科護士、社工、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和臨床心理學家等,文章開首提到結合腫瘤科和外科團隊為病人治療,正正就是多學科治療的例子之一。透過多學科討論,這非但加強不同專業對癌症治療的溝通,更為每位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

• • •

治療癌症 任重道遠

路漫漫,其修遠兮。身為資深內科腫瘤科醫生,許醫生從最初香港首批本地培訓畢業的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到現在成爲顧問醫生,並負責统籌全港內科腫瘤專科的培訓和考核,每天依然不辭勞苦,在救治病人的前線奔走忙碌,又參與召開多學科會議,務求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佳治療。他尤其希望,能夠在公營醫療體系中見證更多癌症患者得到最佳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內科腫瘤專科顧問醫生許斌醫生

「醫生固然要有豐富的醫學知識盡可能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惟治療之外,對病人的關懷也是必不可少。」許醫生補充:「腫瘤科醫生並不是多學科治療中的指揮,他們職責更在於聯繫各學科,從而令患者能夠接受更佳的綜合和個人化治療方案。」

此外,許醫生還預期老年腫瘤學(Geriatric Oncology)將成為內科腫瘤科的一個重要發展分支。「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峻,癌症病患者除了需要腫瘤科醫生治療腫瘤,同時還需要有臨床經驗的内科醫生治療有可能同時存在的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

時光荏苒,往事匆匆,與其他醫護人員一樣,儘管臨床工作繁重,許醫生仍然堅持,希望運用自己的學識所長,全心全力為腫瘤病人服務。

• • •

想了解更多醫療健康議題?快點關注我們的Facebook Page吧!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一名基層市民對基層醫療藍圖的寄望

基層醫療與大眾市民息息相關,是個人及家庭接觸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寄望基層醫療藍圖及地區康健中心將來不以服務疾病為中心,而以服務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