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絕境不絕望 為癌症病人燃點生命希望

相關文章

潘智文醫生
潘智文醫生
潘智文醫生畢業於澳洲亞德雷德大學醫學院,在1996年加入香港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服務,並獲取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丶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丶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及英國卡的夫大學舒緩醫學碩士等名銜。潘醫生亦曾任香港浸信會醫院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現時私人執業。

回想畢業當年,潘智文醫生憶述癌症仍然是藥石無靈的不治之症。

「當時跟病人相處的時間非常短暫。以一個肺癌新症為例,或許今天才跟病人第一次會面,但是三個月之後巡房已經看見他臥在床上,徘徊於生死邊緣。」

• • •

面對不治之症 偏向虎山行

既然知道癌症無藥可醫,為什麼還堅持選擇修讀腫瘤科?

潘醫生笑說,當時沒有明確的目標,即使讀醫,亦只是機緣巧合的選擇。「因為我的雙手不靈活,所以便排除了所有需要做手術的專科,例如外科、婦科。另外,因為喜歡跟病人溝通,所以也排除了放射科、麻醉科、病理學等等專科。」

如此一來,便篩選剩下家庭醫學、兒科、老人科、腫瘤科等等學科,潘醫生卻偏偏選擇當時比較冷門的腫瘤科。「因為知道腫瘤科缺乏治療方案,所以當時在想,有沒有什麽地方,我們可以做多一步幫助病人。」

被問到眼見癌症病人面臨絕境卻苦無對策,醫生不會有所卻步嗎?潘醫生毫不猶疑答道:「正因爲看見癌症病人身陷絕境,所以更希望伸出緩手。」

• • •

任重道遠 由無藥到有藥可醫

加入了臨床腫瘤科之後,潘醫生一待便待上差不多二十個年頭。隨著醫藥發展一日千里,標靶、免疫治療的推陳出新,癌症由過往令人聞之色變的絕症逐漸演變成爲一個可控制的慢性疾病。

「現在接收一個癌症第四期病人新症,或許五年後仍然可以跟這位病人談笑風生,情況跟二十年前截然不同。」

為癌症患者燃點生命的希望,除了有賴一腔熱誠和堅持,潘醫生說,還多得先天樂觀開朗的性格。

「要加入腫瘤科,醫生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質素。保持樂觀開朗,才可以感染別人,否則有可能連自己都『頂唔順』。」

她補充,心理質素可以靠後天培訓,惟亦有先天因素。「有醫生天生比較寡言,或許他就比較適合加入一些不需要跟病人經常溝通的專科。了解自己的天分和才能,對病人和自己的職業發展都是一件好事。」

展望將來,潘醫生期盼醫學發展能夠百花齊放,擴闊標靶和免疫治療的應用範圍,為更多癌症患者延長生命並改善生活質素。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