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智文醫生加入腫瘤科超過二十年,見證著近年腫瘤醫藥一日千里的發展,由歷史悠久的化療藥物、放射治療,以至近年蓬勃發展的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每一種新療法都為更多癌症病人燃點生命的希望。
有見網上資訊繁多,潘醫生更與其他醫生合力撰寫書籍,希望為病人及公衆提供精確的實用資訊。對於癌症治療手法,潘醫生自己又有什麽獨特見解和心得?
• • •
化療藥物推陳出新 未改大衆負面觀感
一般人聽到化療都會聞之色變。嘔吐、腸胃不適、脫髮等等可怕的副作用令不少病人對化療卻步。
潘醫生表示,大衆對化療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數十年前,與過往相比,病人對化療的恐懼和憂慮仍然相差無幾,未能反映化療藥物的推陳出新。
「我可以大膽告訴病人,現在進行化療幾乎已經可以達至『零嘔吐』的效果。病人亦無需擔心接受化療期間要足不出戶,事實上,只要病人注意個人衛生,盡量避免前往人多擠迫或空氣污濁的地方,他們亦可到街上散步或與朋友聚會,與一般人無異。」

化療藥物發展超過八十年,已經推出至第三四代,除了比上一代達到更佳的抗癌效果,新一代藥物更加大幅減低治療的副作用。同一時間,針對化療副作用的配套藥物亦日益進步,例如針對嘔吐的藥物經過不斷演化,已經可以達到超卓的止嘔效果,讓病人不再憂心。
另外,由於化療藥物推出已久,不少人均疑問化療藥物會否被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取替。潘醫生强調,化療利用化學藥物破壞癌細胞的生長,從而消滅癌細胞或抑制癌細胞繁殖和擴散,其機制與其他抗癌治療手法截然不同。再者,由於並非所有病人均適宜採用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所以化療於今時今日仍然處於不可取代的地位。
• • •
混合治療方法 抗癌新趨勢
同樣不可取替的還有放射治療。由過往只有二維放射,即X光射線從前後或左右兩邊放射,到現今各種創新的放射治療方法,不但大幅提升精準度,更減輕對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將副作用減至最低。
潘醫生預計,未來各種治療手法將繼續創新。「化療藥物將會有更多不同殺滅癌細胞的機制,例如最新科研技術將傳統化療藥物和納米份子結合,讓藥物準確地輸送到癌細胞内作出攻擊;放射治療亦將會有更加多樣化的放療科技,進一步提升精準度和降低副作用;至於標靶治療,則寄望科學家能擴闊標靶藥物的適用範圍。」
除了手術切除、電療、化療和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的急速發展亦備受矚目。潘醫生解釋,免疫治療與化療、電療直接殺滅癌細胞的機制不同,方法是利用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症,例如在肺癌治療方面,患者每兩至三個星期注射一次靜脈注射式的抗PD1或PDL1藥物,阻斷PD1受體與PDL1蛋白結合,「重啟」病人自身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重新辨認並殺死癌細胞。
如今,免疫治療只適用於某幾類癌症,潘醫生期待科研界擴闊免疫治療的應用範圍,惠及更多癌症病人。
與此同時,科研界亦正研究混合免疫治療與其他療法,從而提升整體治療效果。潘醫生表示,美國最近就有研究發現免疫治療配合化療應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上有相當理想的效果,結果令人期待。
展望將來,潘醫生認爲會有更多混合藥物和治療的方式,例如混合免疫和放射治療,為患者延長生命並改善生活質素創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