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我不甘心

相關文章

文科生習醫的奇幻旅程
文科生習醫的奇幻旅程
一個文科出身、大學讀商科,畢業後做過銀行MT的醫科生,多愁善感,在此分享在求學期間的所見所聞。

之前提到文科生少年時期的求醫歷程。今次想講一下香港公立醫院以及政府荒謬的藥物政策。

香港是發達國家裡醫療開支最有效率的地方,政府每年只放約11.6% GDP在醫療開支上。大部分的市民都會去公立醫院求診,政府把常用藥物放在藥物名冊,名冊內藥物每隻$15,名冊外的藥物則需自費。

醫學昌明,藥物發展日新月異,很多從前無得醫或治療效果很差的疾病,例如免疫及風濕科的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romatosis)、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Spondyloarthropathy)、銀銷病(psoriasis/psoriatic arthritis)、克隆仕症(Crohn’s disease)、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等等。生物製劑(biological agents)的出現令治療成效和病人生活質素帶來革命性的轉變。

但是,我們都知道,當這種藥物效用那麼強大的時候,自然不會便宜。用於免疫及風濕科的生物製劑每月藥費從港幣5000到8000不等。需知道如果病情不理想的話,病人或者要一直用藥到永遠。每月幾千蚊,變相供緊半層樓,合理嗎?

• • •

嗯,當然不合理啊,但醫療資源是有限的,應該集中幫助最需要的病人。所以政府設立關愛基金,聯同現有的撒馬利亞基金資助符合資格的市民,讓這聽起來是很崇高的理念,但實質執行時又是怎樣?

文科生記得當年申請想申請基金的時候(小時候家貧,每月接近上萬元的藥費是要怎樣付),發現基金的門檻是荒謬的高而且是變相鼓勵大家不去工作。

基金是用【·家·庭·入·息·】去計算,我姐我哥都早已出來社會工作,基本上只要你家人有工作(最低工資)的話,你沒有資格申請基金。

作為全家最小而又患病的我立即成為全家的負累。這個基金系統根本是懲罰努力工作的人。

Humira藥費每月約9千多尢記得當年Big4會計師樓起薪點是1萬2千元,humira (adalimumab)藥物每月約9千多,請問在香港地,三千蚊一個月點樣生存?大學畢業後除非你做醫生律師銀行政府工,否則你只剩下問家裡拿錢這條路。

很感激在我整個大學生涯我家裡都很支持,但並不是每個家庭都這麼理解病人。曾經聽過有病友因家庭月入超過基金上限但家人不支持而無法用藥。

這樣合理嗎?這個以家庭收入作門檻的制度從根本上就將病人定義為家裡的負擔。

• • •

一係你就全家不工作,拿綜援免藥費。

一係你就家裡只可以一兩個工作而且只能是散工或最最最低工資去免藥費,但全家繼續活在水深火熱中。

一係你就全家都工作,但你每月的藥費由他們?擔、成為家裡的負擔。

好運的你有藥用,生活回到正軌,遠離併發症,努力去向上流動。沒運氣的你就沒藥用,病情持續惡化,關節痛、變形、系統性發炎、併發症一堆到最後你或者連工作能力都從去。從病發的那一刻,你那無限的可能性亦隨之而消失。

最令人沮喪無奈的是,每次覆診的時候身邊總有幾個講不正廣東話甚或講國語的病人。而這些病人往往都是基金全資助的,一副大爺的樣子叫姑娘向醫務社工幫他們做呢樣做果樣。

點解文科生和其他香港土生土長的病友要這麼辛苦,這麼努力的去工作買藥生存,跟這些免疫病打扙,還要每年交稅。

但每年的稅款卻用來支助這些不知道什麼途徑來港而又從來不打工,拿綜援拿基金免費拿那我和我家人用血汗去買的生物製劑。

這合理嗎?這公道嗎?這公平嗎?

文科生我好不甘心,香港土生土長的病人都享用不到的醫療支援,這些新來港病人卻輕鬆要乜有乜,有些更一副「我值得擁有」態度,這香港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前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3 意見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一名基層市民對基層醫療藍圖的寄望

基層醫療與大眾市民息息相關,是個人及家庭接觸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寄望基層醫療藍圖及地區康健中心將來不以服務疾病為中心,而以服務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