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世界盃圓滿落幕,法國以大熱姿態成功擊敗克羅地亞這個只有四百多萬人口的小國,順利登上冠軍寶座。雖然失落冠軍,但雖敗猶榮的克羅地亞卻贏得全世界的尊敬。到底這個小國如何脫穎而出,晉身十六強后,還分別擊敗丹麥,俄羅斯和英格蘭等泱泱大國?回顧克羅地亞數場賽事,它都沒有先入球的優勢,但每一次都憑堅毅的鬥志和努力追回落後的分數,甚至反超對手或透過互射十二碼贏得賽事。
說起鬥志,相信大家亦有留意到十六強的另一位稀客。六十四年來,瑞士第一次進軍十六強,惟最終事與願違,不敵鄰國瑞典。衆所周知,瑞士是名錶生產地,擁有全球最獨立的經濟體系。同時,它也是兩大跨國藥廠,羅氏大藥廠和諾華大藥廠的發源地。這兩家藥廠在港扎根多年,引入很多先進藥物,亦是與本港慈善機構推出昂貴藥物資助計劃的俵俵者,例如已納入藥物名冊及受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資助的治療乳癌藥物Herceptin 及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 Gleevec。所以,即使瑞士在今屆世界盃於十六強止步而飲恨,但其實醫學界才是他們真正的舞臺。
• • •
特首牽頭與外資藥廠協商 為香港創造臨床發展機遇
近年,筆者目睹不少擁有博士學位的科研人員事業失意,放棄研究事業,轉投藥業,從事醫藥溝通事務。其實,本港政府也注意到藥業界對全球醫學及臨床研究舉足輕重,若能吸引更多外資藥廠來港投資,相信能夠創造不少鞏固香港科研及臨床醫學發展的機遇,而醫學及科學專才亦不再需要擔心缺乏研究經費。
要把握機遇,自古以來都要親力親為,努力爭取。特首林鄭月娥於今年2018年1月份親自到訪羅氏大藥廠,在它們位於瑞士的總部會見公司首席執行官,以保障公共健康為主要目標,商議及落實合作方針。會議内容包括持續提供先進藥物,加快臨床研究准許証的批核,讓更多臨床研究加速在香港進行。醫護人員不但能夠從中得到參與國際大型臨床研究的機會,還可以率先試用先進藥物,與現時臨床醫護人員只能盼望藥物建議委員會准許入藥而得到的有限機會截然不同。

• • •
陳肇始局長掌舵癌症事務 引入新藥後的工作負荷成關鍵
早於2001年,特區政府已經十分重視防治癌症的工作,更成立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為防治癌症定下良策。陳肇始局長亦在今年4月份主持該委員會的第十二次會議聽取及討論有關現時醫療制度。會議中,陳局長提及到醫管局對更新藥物名冊,擴闊新技術及療法的應用事宜作出承諾,並爲未來五至十年的醫療框架打好基礎,好讓醫管局能夠負擔到日益增加的醫療需求。事實上,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成立後,國際間治療癌症的研究可謂日新月異。基於科技越趨發達,癌症數據的分析已經可以在專業的統計軟件的協助下,如SPSS,Python 和 R package, 在短時間内完成,大大縮短臨床數據的推出。在九十年代,癌症治療只有手術治療,電療及化療。時至今日,癌症治療已經不再單一化。
引入先進的臨床藥物治療雖然是市民心目中的美好願景,但對於一個負擔能力達到飽和狀態的公營醫療機構來説,卻帶來三大臨床上的問題。第一,自有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藥物的引入後,個人化治療變得普及,腫瘤科醫生可以替病人做的診斷工具亦以倍數遞增。第二,新藥物得到利用時所引致的藥物不良反應有可能會增加醫護人員短期内處理副作用工作。第三,亦因爲先進藥物的引入,癌症病人的存活率大大延長,同時增加復診的次數和時間。
延伸閱讀:與世界接軌-引入先進藥物的功臣
延伸閱讀:醫管局新藥批核一覽及技術分析 (2015年7月季度至2018年4月季度)
延伸閱讀:入藥申請背後:你有五十萬嗎?
與此同時,腫瘤科醫生亦需要根據國際臨床的指引繼續定期監控穩定病情的病人,直至指引建議的終止時間。譬如說,一位肺癌病人接受免疫治療後,即使腫瘤完全消失,腫瘤科醫生亦不可以置諸不理。根據國際臨床指引,腫瘤科醫生仍需要定期監測這位病人,直至穩定時間長達五年,才能夠斷定為完全治愈。凡此種種,均會延長癌症病人的輪候時間。由此,亦可以想像醫護人員日益沉重的工作負擔。讀者可以理解,癌症治療絕非單靠引入新藥便可以解決病患的需要。背後還需要準備各種人力資源,並非單單一個藥物委員會可以控制。作爲藥物建議委員會主席的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否決入藥申請某程度上其實反映了他對轄下醫院所能負擔的臨床服務存有極大憂慮。
所以,若政府有決心解決以上問題,首先應賦予醫管局能力解決由引入新藥所帶來的問題。最終解決辦法還是需要從人力,藥物以至更新統合醫管局的臨床治療指引,進行全面的優化才能解決這蘊藏在醫管局深處的問題。古語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筆者大膽假設,如果政府能與醫院管理局有系統地參考各醫院和香港癌症資料庫的患癌數據,使用統計建模方法去評估及預測每一種癌症治療所需要的人力和資源,繼而落實及在醫管局轄下醫院全面套用適合香港的癌症臨床治療指引,能否在病人安全的大前提下減少已康復的病人覆診頻率?
另一方面,醫管局還需謹慎地考慮跨專科團隊治療方案的利弊。若能夠透過不同專科醫生及醫護人員輪流照顧患癌病人所遇到不同範疇的症狀,又能否提升治療效率?。譬如在某醫院臨床腫瘤科,經跨部門協議鼻咽癌的康復者都已經被轉介至耳鼻喉專科進行往後的覆診。此方案又能否套用至所有癌症呢?此外,還有腫瘤科護士,藥劑師,反射治療師,他們所覆蓋的臨床治療範疇是否已經達到平衡及最佳化?最後就是,考慮新藥物有沒有能夠有效減低病人復發的機會,減少覆診頻率?若藥物有效且安全,又能減少病人的覆診頻率,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能否申請政府直接資助,放寬考慮立入藥物名冊呢?

• • •
撥款支持藥物資助計劃 紓解癌症病人困境
在醫管局未能廣泛地支持引入先進藥物及控制藥物價錢時,醫管局在沒有政府持續性的資源時,亦只能無奈地容許由民間發起的第三方藥物資助計劃,替政府及醫管局先行處理病人經濟能力上的困難。
幸好,藥業界同時亦也不斷尋求嶄新渠道,嘗試拉近這些看似遙不可的昂貴藥物與病人的距離。在剛剛的藥物建議委員會七月季度會議開會前,羅氏大藥廠所推出的免疫治療藥物Tecentriq(Atezolizumab)病人資助計劃,好讓香港市民得到最新,最符合經濟效益的藥物。該計劃旨在向合資格的病人提供即時的$6000現金回贈,可謂前無古人,絕對能減輕病人接受治療時所承受的經濟壓力。在未得到政府認可的局限下,醫管局只能在確保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的持續性的情況下考慮入藥。在這階段,政府需要知道,委員會只評估臨床上的優點去考慮入藥與否而不作出任何藥物價錢上的考慮,似乎對依靠政府有限度撥款的醫管局來説,是奢侈之擧。長遠之下,醫管局有機會與最新醫療發展脫節。在此,筆者認爲政府在短期内應撥款支持醫管局,擴闊採用合法註冊的慈善機構與藥商合作所提供的藥物資助計劃,鼓勵藥業界根據本港市民的支付能力,減低治療的經濟門檻。國際上,很多國家及地區已經採用以全民醫療保險,聚集資金應付長遠醫療負擔。針對提高市民支付醫療的能力,政府是否應參考其他國家的全民醫保制度,考慮是否需要改變現在的資助醫療機制,甚或是訂立一個由政府管理的保險?
延伸閱讀:藥廠、私家醫院、醫院管理局三方參與 推動公私營合作
延伸閱讀:香港如何改革癌症策略,助病人走出崎嶇困境?
延伸閱讀:生命倒數 如何解癌症病人燃眉之急?
的確,政府每年撥款資助醫療的款項是一筆大數目,但因爲物價上升,醫療成本亦大幅上調。如果政府只批准增加經費撥款,卻又擔心不能夠實質改善重點項目而變相增加行常經費,恐怕未能紓解癌症病人困境。猶幸,陳局長已經親自跟眾專家咨詢及探討可行方案,惟這些專家們亦只是聽命於聯網服務總監。若總監只著重政策的整體的穩定性,或只寄望暫時穩定公營醫院的運作,恐怕沒有大事發生已經是一種進步。結果,到了這個水深火熱的情況,在市民全力監控政府一舉一動的情況下,誰都沒有膽量去挑戰大衆和傳媒的輿論。
誠然,筆者相信癌症病人已經非常感恩特首林鄭與陳肇始局長所做的一切,亦不寄望像法國隊般登上冠軍寶座。筆者認爲,好比克羅地亞女總統於每場比賽穿上球衣支持球員,若香港政府亦能夠與癌症病人共進退,相信癌症病人已經感激不已。
以上純屬筆者大膽假設,筆者歡迎讀者提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