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興趣最重要!兒科醫生分享選科抉擇

相關文章

譚一翔醫生
譚一翔醫生
譚一翔醫生乃擁有四十年以上經驗的兒科專科醫生,專注於初生嬰兒及幼嬰護理﹑並兒童胸肺及敏感疾病。譚醫生於1977年在香港大學完成醫科學士課程後,於港大瑪麗醫院兒科學系服務並受訓為兒科醫生,並先後赴倫敦兒童醫院、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及加拿大愛蒙頓市皇家亞歷山德拉醫院深造,汲取更多兒童呼吸疾病方面的專業知識。 1983年返港後,譚醫生旋即參與創辦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兒科及初生兒深切治療服務,以及呼吸疾病服務之工作。在1992年轉作私人執業前,譚醫生任職瑪麗醫院兒童及初生兒深切治療部及兒童呼吸科服務部之顧問主管,更為首位引入支氣管光導纖維鏡以診治患有呼吸系統疾病兒童之醫生。譚醫生亦對本地及海外教學和專業發展有濃厚興趣,現仍任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兒科榮譽臨牀副教授,香港兒科醫學院兒童呼吸科專科委員會主席,亞太區兒童敏感呼吸免疫協會理事會成員,亞洲兒科胸肺病學會榮譽司庫。

「當年讀醫其實花較多時間參與學生會之類的學生運動。」兒科醫生譚一翔笑説:「或許是教授們不想再見到我,所以才讓我勉强合格,成功畢業離開校園。」

• • •

選科的抉擇

畢業之後,便正式面對實習選科的抉擇。譚醫生說,當時很多人選兒科,自己其實也對兒科有興趣,只是因爲兒科屬於内科,對書本知識要求甚高,生怕自己不能勝任,所以最後除了選擇兒科,也選了婦產科作爲另一個實習部門。

實習完畢,譚醫生始終覺得自己比較適合當兒科醫生,「我的性格比較活潑,喜歡玩樂,所以與小朋友相處也很開心。而且,當時我還是一個熱血青年,總覺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疏離,所以兒科醫生著重的家庭觀念,對我來説感受尤深。」

延伸閱讀:「我是足球員,兼職寫網頁,興趣做專科醫生。」
延伸閱讀:絕境不絕望 為癌症病人燃點生命希望

於是,譚醫生便順理成章選了兒科作爲他的終身職業,時至今天,他依然興幸自己選對了鍾情的學科。

• • •

當兒科醫生的條件

問到當兒科醫生應該具備什麽條件,譚醫生强調,不管當什麽醫生,也要具備科學精神,還要有愛人、服侍人的態度。而且,要不斷上進,否則在醫藥發展一日千里的環境下,很容易被淘汰。

譚一翔醫生强調要不斷上進

至於當兒科醫生的條件,譚醫生說,首要條件是喜歡小朋友,「大人有什麽問題會主動告訴醫生,但是小朋友則未必,所以醫生更加要有愛心、耐性。」

其次,是著重家庭觀念。「兒科醫生不但照顧小朋友,還照顧小朋友的家人。小朋友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是小朋友的成長過程還受父母、家庭薰陶,有人教導、有人愛,才能夠好好成長。」

• • •

人生的second life

轉眼間,譚醫生已經當了接近40年兒科醫生。如今年届65歲,他形容,現在是人生的second life,除了當醫生,還不時出席學術交流,又結識較年輕的朋友,閑時相約做運動。

延伸閱讀:60歲裸退再創業 換角度看香港醫療困局
延伸閱讀:退而不休 轉線再跑

譚醫生直言,隨著醫藥進步,人均壽命延長,退休這個想法已經不合時宜。他又笑言:「兒科醫生比較『襟擺』,不像外科隨年歲增長雙手可能變得不那麽靈活,相比之下壓力也較少,相信自己還可以繼續做下去。」

他認爲,人始終要工作,即使不工作,生活上也要找尋一些空間,讓自己貢獻社會,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有意義。

• • •

想知道更多醫護人員的故事?快點關注我們的Facebook Page吧!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致腫瘤科醫生的信

腫瘤科醫生不僅是一個醫生,更是一個心理輔導員和朋友。他們能夠理解病人的情況和需求,並給予他們最好的建議和支持。衷心感謝腫瘤科醫生的貢獻,並讚揚他們的勇氣和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