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採用公私營並行的雙軌醫療制,原意讓市民既可以享受私營醫療帶來的選擇和服務,又有公營醫療的覆蓋,本是一件好事。然而,香港的醫療體系現時身陷困局,卻跟公私營醫療各自的定位模糊不清不無關係。
周振中醫生於公營醫療體系服務超過三十年,並於2004至2017年間擔任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部門主管,可能是現時歷任最長的內科部主管。是次訪問,他以自己熟悉的糖尿病為例,跟我們分享他對香港公私營醫療的看法,以及兩者應該如何於管理慢性疾病的上、中、下游釐清定位,從而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利用有限資源,破解香港醫療困局。
• • •
上游:收成絕非一朝一夕
「腎病、心腦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全都有可能是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再加上糖尿病增加多種癌症、急性外科及骨科疾病之風險、換言之,說糖尿病是過半住院疾病的根源也絕不誇張。」身爲糖尿及內分泌科專科醫生,周醫生認爲糖尿及肥胖是百病之源,若上游管理不善,待下游時病人病情惡化再處理,不但醫療開支上升,病人還多受苦,治療效益最差。
根據衛生署二零一四至二零一五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書顯示,半數港人過重及肥胖,高膽固醇患者更估計較10年前急增100萬人,達到290萬人,情況令人憂慮。
周醫生認爲,衛生署應肩負管理最上游的工作,而上游政策應以照顧全港市民為目的,而非只針對有風險人士。「既然知道慢性疾病患者多不勝數,便更應該從源頭著手,利用社會政策推廣全民健康生活。」
身兼香港肥胖學會會長的周醫生指出,當年學會有份參與的「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便是一個好例子。當時,衞生署注意到小學學童的肥胖比率由1996/97年度的16.4% ,增加至2004/05年度的18.7% ,幾乎每五名學童中便有一名屬於肥胖,情況嚴峻,於是便於2006-2007 學年正式展開「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嘗試在校園建立健康飲食文化和習慣。
周醫生表示,「運動」在短期内並沒有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相反,肥胖比率還一直上升,達到2010年高峰時接近22%。惟他强調,及後比率回落,到近年仍呈現持續下降趨勢。「爲政者需要具備長遠目光,否則有些事情永遠不做,便永遠都沒有收成。」
• • •
中游:私營醫療管理未病之病
若上游代表普羅大衆,那麽河流的中上游則代表慢性疾病的初期病人。「糖尿病初期其實沒有什麽明顯病徵,我們常説的三高一肥,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對於病人來説都只是一堆數字,或者是一個狀態,容我引述《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概念,我會稱這個狀態為未病之病。沒有經歷過病情惡化之後的後果,或許這些病人仍然會不以爲然。」
周醫生强調,若能及早識別這些早期病人,對症下藥,鼓勵他們積極面對,定必事半功倍。然而,他認爲這並非醫管局定位以内的責任。反之,政府應該誘導市民到私營醫療體系就醫。
「不論是身體檢查或者藥物費用,公私營之間均存在巨大落差,即使經濟能力較佳的病人能夠負擔私營醫療的消費開支,也寧願選擇到公立醫院排隊,造成錯配,導致公營醫療體系照顧定位以外的病人,負擔百上加斤。」
延伸閱讀:由盡心盡力到有心無力 如何破解香港醫療困局?
延伸閱讀:60歲裸退再創業 換角度看香港醫療困局
延伸閱讀:醫護「爆煲」 長遠規劃解救香港醫療困局
他建議,政府應該推出配套和補貼政策,例如醫療保險、稅務優惠,專屬疾病醫療卷,拉近公私營之間的距離,鼓勵錢跟病人走。「選擇到公立醫院就醫的市民亦承受一定成本,例如輪候時間、較差住院環境等等,所以政府應該從中上游著手,誘導經濟能力較佳的市民到私營醫療體系就醫。」
周醫生提醒,一部分市民並非因爲經濟原因到公立醫院求醫,而是源於對私家醫生的相對不信任。他表示,由於市民知道公家醫生應該沒有商業考慮,並不會因爲個人利益因素建議病人做一些醫學上似乎不需要的步驟,所以傾向覺得公家醫生的意見才是真正醫療判斷。惟他指出,診斷和治療存在許多灰色地帶,例如醫生建議經濟能力較佳的病人做額外的檢查及治療以求安心,亦合情合理。
周醫生認爲,當病人進入私營醫療體系後,病情較輕者可先交由專科醫生評估,再由家庭醫生跟進;病情較嚴重者則可由私家專科醫生直接管理。
• • •
下游:公營醫療責無旁貸
若果數十年前,香港醫療制度把中、上游的病人都管理得宜,大概今時今日處於下游的病人會比現在少。但是,即管中、上游的政策如何有效,下游於任何時候總會存在一定需求。
周醫生認爲,照顧下游病情最危急的病人的經濟效益較差,即使耗費不少人力物力,病人所享受到的生活質素仍然不及中、上游及早預防和治療的病人。因此,照顧大部份下游病人的責任並不適合由私營醫療體系承擔,反之,公營醫療體系實在責無旁貸。
除了一般慢性疾病, 糖尿及內分泌科專科的周醫生間中還處理一些罕有病個案。「以巨人症爲例,一年才有1至3個新症,惟治療過程複雜,需要醫院多方面配套,私營醫療體系難以處理。再者,這類治療的費用昂貴,病人根本無法負擔。」
周醫生補充,對於治療罕有病,公營醫療非但應該承擔責任,還應該集中資源,而非把資源分散於各聯網各自處理。
• • •
正面心態 管理未病之病
回看上、中、下游三個階段,周醫生始終認爲從源頭著手至為關鍵。他奉勸病人當診斷出慢性疾病的時候,千萬不要抱持負面想法。
「早期患者得知病情之後若能保持正面心態,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和管理未病之病,將來的生活質素定必較一些已知有毛病但是掩耳盜鈴的病人更加好。」
周醫生表示,不少病人花盡半生努力,攀上事業的最高峰,也累積了不少正資產,所以他們更加要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減少負資產,從而享受正資產所帶來的生活質素。
? 按此閲讀專訪的上半部分:由盡心盡力到有心無力 如何破解香港醫療困局?,了解周醫生對香港醫療困局的看法。
? 按此閲讀周醫生就60歲裸退再創業的分享:60歲裸退再創業 換角度看香港醫療困局
• • •
想了解更多醫療健康議題?快點關注我們的Facebook Pag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