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醫院行政管理人邱家駿醫生擔任創新癌症策略研究小組專家成員,多少源於自己的親身經歷。
邱醫生憶述當年家人罹患肺癌,香港還未引入最新的標靶藥物。直到後來藥物正式引進香港市場,藥費仍需大概每個月四至五萬元。
當時,邱醫生知道自己尚且能夠負擔,但同時明白社會上許多病人根本無法負擔這高昂的藥費。這些病人和他們的家人又如何抉擇?傾家蕩產為他們的家人續命,值得嗎?
邱醫生說,值得與否,實在見仁見智,亦難以量化。「假若是一個80歲的病人,或許他希望把錢省下,留給下一代。但是,如果是一個50多歲的病人,或許她還想繼續用藥,看看可否換多兩三年時間,見證自己的兒子大學畢業,看孫兒進小學。」
説到底,邱醫生認爲最重要是有選擇。「藥費不太可能完全由公營負擔,亦不應該,始終這是公帑。但是完全沒有選擇,這又說不通。」
• • •
藥廠、私家醫院、醫院管理局三方參與
近年醫藥發展日新月異,標靶和免疫治療的出現,雖然為不少癌症病人帶來希望,但是藥物所費不菲,對中產病人影響尤甚。「過往我們常稱中產市民為夾心階層,這些處於夾心階層的病人既不受政府安全網保障,無法得到撒馬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的醫療資助,也不像較富裕的一群,能夠輕鬆負擔私營醫療的服務。」
面對「有藥無錢醫」的困境,醫院管理局和私家醫院可否直接要求藥廠降價?對此,邱醫生認爲不可行。「對藥廠來説,香港的市場份額細,若硬要他們降價,他們大不了便撤出香港市場。與其如此,倒不如想想辦法,讓病人可以負擔昂貴的藥費。」
他建議,政府可考慮為癌症病人增設稅務優惠,以及推出有別於危疾、專爲癌症治療服務而設的保險計劃。至於邱醫生於訪問上半部分提到,讓私營醫療參與藥物封頂計劃,亦是讓病人能夠負擔的可行辦法之一。
延伸閱讀:香港如何改革癌症策略,助病人走出崎嶇困境?
延伸閱讀:生命倒數 如何解癌症病人燃眉之急?
延伸閱讀:提升入藥申請透明度 反思癌症藥物資助機制
延伸閱讀:治療癌症二十年 抗癌的過去與未來
延伸閱讀:抗癌大作戰:中產階級應如何應對不斷上升的醫療費用?
據邱醫生了解,藥廠對於藥物定價在世界各地相若,只是向不同機構售出的優惠條件不同,舉例說藥廠向醫院管理局售出的條款可能是買一送十,私家醫生則是買十送四,私家醫院則是買十送一,如此類推。若要求藥廠以同樣條款出售予醫院管理局和私家醫院,讓病人自由選擇到公私營醫院就醫,即變相要求藥廠降低每次把藥物售予私家醫院的淨利。
爲了游説藥廠參與計劃,私家醫院不但要收集實則數據,推算病人數量增加能夠彌補藥廠淨利下降的損失,還要承諾不會提升把藥物轉售至病人時的淨利率,確保不會出現俗語所謂「食夾棍」的情況。
與一、兩年前相比,邱醫生認為藥廠現在態度較從前開放。「當時藥廠的顧慮比較多,例如需要跟公司的合規部門交待,或者擔心總公司不會批准。」
邱醫生認爲,雖然私家醫院跟藥廠合作旨在降低藥價,但始終屬於商業環境,政府不適宜高度干預。惟他認爲,政府可嘗試營造一個有利討論的氣氛,促進藥廠、私家醫院、醫院管理局三方加深合作。
• • •
公私營合作 舒緩公營機構壓力
除了藥物方面,邱醫生指出還有不少空間探討公私營合作的可能性。他解釋,公私營合作可分為公營主導及私營主導兩部分。
公營主導由政府帶領,當中不乏成功例子,例如「共析計劃」、「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 (協作造影)」、「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 (腸道協作)」 等等。惟邱醫生指出,公營主導的公私營合作計劃往往牽涉有公信力的投標過程,避免墮入官商勾結的嫌疑,故此,計劃由策劃到實行的過程耗時,靈活性較低。
至於私營主導的公私營計劃則較少人提及。身兼一家私營醫院的總監,邱醫生指出其實現在很多私家醫院都有為從醫管局核下醫院轉介至私家的病人提供優惠計劃。這些做法,除了為經濟能力較强的病人提供另一個選擇,更可以分擔公營醫療體系的負擔。然而,邱醫生解釋私營主導的公私營計劃亦有其限制,基於公營機構的醫護人員職責上需要保持中立,不能向病人推薦個別的醫療服務供應商服務。病人因此或難以從衆多選擇中挑選其一, 無所適從下唯有放棄。
邱醫生建議,政府可考慮把現有的公私營協作計劃擴展至癌症治療中一些比較簡單的步驟,例如把抽血和化驗服務交由私營機構負責。「如果早上九點左右到瑪麗或者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專科門診看看,大概會看到它們的抽血站大排長龍。每一次抽血病人都需要回到醫院,除了對病人造成不便,還因爲癌症病人的免疫力較弱,容易受到感染。如此一來,醫管局可否考慮把這個步驟外判至社區醫療機構?」
除了透過醫社合作處理抽血服務,邱醫生還建議推動社區日間化療中心,為一部分經濟負擔能力較强的病人縮短輪候時間之外,更可減輕公立醫院負擔。「日間化療是否一定要於醫院進行?例如俗稱吊針的化療用藥過程,很多情況下在腫瘤護士的看護下已經足夠。」
再想深一層,便引申至家中醫療看護的概念。「如果病人不便外出,但又不用依靠醫院維生儀器,可否考慮在家接受化療?」
邱醫生指出,化療病人於家中由專人看顧以及接受化療的做法已於西方國家例如英國實行多年,惟醫管局在各種情況考慮下,在家化療的發展相對落後,只能夠寄望納入癌症服務長遠發展方向之一。
• • •
想了解更多醫療健康議題?快點關注我們的Facebook Pag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