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醫療體系身陷嚴峻的困局,這個困局並非單靠金錢能夠解決。容我悲觀點說,若再無有效的解決方法,這個困局或許會變成一個無法拆解的死結。」
於公營醫療體系服務超過三十年的周振中醫生語重心長地道出這句說話。周醫生於2004至2017年間擔任威爾斯親王醫院(下稱:威院)內科及藥物治療部門主管,可能是現時歷任最長的內科部主管。今年年屆退休之齡,他毅然決定創立一所一站式服務的糖尿病專科中心,嘗試一下轉換角度,從私營醫療體系看香港醫療問題。
訪問剛開始,問周醫生如何看香港公營醫療體系現在的處境,他面露微笑,搖搖頭,看著枱面上一張平實的單行紙,單行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他預先就訪問問題準備的想法和念頭。
他的微笑充滿對公營醫療體系的盼望,卻難掩内心深處欷歔的無力感。
• • •
病人長壽 醫護人員反成受害者
過去數十年,香港人的平均壽命有增無減,近年的排名更冠絕全球。除了有賴社會衛生環境改善令傳染病減少,亦多得醫藥發展一日千里,令許多不治之症變成有藥可醫。
然而,長命百歲卻並非等同身體健康。「以沙田區爲例,多年來我們累積了不少60至90歲、患上一種或以上慢性疾病的病人。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對這些病人來説,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們大多不能透過一次性治療便康復,而是斷斷續續出入醫院,需要長時間悉心護理。」
諷刺的是,當醫護人員越盡心盡力為病人提供及時的診斷,選擇於公營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數量便隨之急升。在資源、人手短缺的情況下,醫護人員反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周醫生表示,内科醫護人員除了慣常照顧大概住院500至600個病人,另外還有不少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因爲各種緣故先由其他專科,例如骨科、腫瘤科、外科處理。由於内科醫護人員亦需要支援這些專科的醫護人員進行協調和配套,如此一來,又多了一大批病人要兼顧。
延伸閱讀:釐清公私營定位 破解香港醫療困局關鍵?
延伸閱讀:60歲裸退再創業 換角度看香港醫療困局
延伸閱讀:醫護「爆煲」 長遠規劃解救香港醫療困局
他認爲,管理病人的模式沒有與時並進,是導致住院、門診需求急增的元凶之一。「過往病人看一兩次門診,醫護人員便不用再跟進。但是近幾十年慢性疾病以幾何的速度上升,這些病人入院治療,還未到覆診日期或許已經要再入院。一個病人可能牽涉不同專科的毛病,同時間服食十餘種藥物的病人亦大有人在。」
• • •
加無可加 病床數量嚴重不足
除了管理病人的模式,醫院的病床數量亦沒有跟上步伐。「威院的新大樓於2010年落成的時候,不少人以爲我們進行擴建,增加病床數量,其實只是一種錯覺。實際上,它並非擴建,只是一個替代品。」
周醫生表示,因爲舊座病房的效能較低,興建新大樓的原意本是取代舊座病房,待新大樓啟用後再將舊座拆卸。不過,事與願違,到新大樓正式啟用的時候,卻因爲病床數量不足,他們唯有迫於無奈保留舊座病房。即使醫護人員不時需要奔走於新、舊座之間,但是面對病床短缺,他們沒有選擇。
如今,在新、舊座並用的情況下,周醫生表示病床已經加無可加。但是據他估計,内科病房還差至少200張病床。
「早於2006年沙田區議會便通過支持威院第二期擴建工程,但是12年後的今天,工程還未動工。即使假設擴建計劃如期進行,並於2025-27年落成,這擴建計劃又可否彌補由2018年到2025年病人數量的增長?」
• • •
人手不勝負荷 疲累不能言喻
由於醫管局根據病床數量計算人手資源,所以病床數量跟不上步伐,人手亦自然不勝負荷。周醫生慨嘆,長年累月以400多張病床的資源照顧差不多600位病人,醫護團隊實在身心俱疲。
「一年之中有一段日子加班、捱義氣,絕對不是問題,但是當加班變成常態,年復一年,團隊承受的這種疲累和壓力根本無法以言語形容。」
周醫生表示,過去幾年醫管局推出了不少措施,嘗試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但是他認為醫護人員的效率已經到達、甚至超越臨界點,就連不少有心留在公營醫療體系的醫護人員也感到心灰意冷,若果醫管局再沒有有效措施挽留人手,情況只會每況愈下。
「長此下去,即使假設私營市場的待遇相若,但是只要工作有尊嚴、有意義,此消彼長之下,定必有更多醫護人員流失,令剩下來的醫護人員面對更嚴峻的工作量,造成惡性循環,死結不得而解。」
? 按此閲讀專訪的下半部分:釐清公私營定位 破解香港醫療困局關鍵?,了解周醫生對公私營醫療定位的看法。
? 按此閲讀周醫生就60歲裸退再創業的分享:60歲裸退再創業 換角度看香港醫療困局
• • •
想了解更多醫療健康議題?快點關注我們的Facebook Pag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