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會掀起了一股反疫苗浪潮,與此同時,一些鼓吹自然療法、順勢療法的説法亦大行其道,當中真假虛實,教普羅大衆難以分辨。一方面有家長對説法堅信不疑,另一方面,也有熱心醫護人員撰寫文章,從科學角度力陳各種治療方法的利弊。
有幸跟兒科專科譚一翔醫生討論這議題,原以爲他會直指反疫苗、自然療法等説法乃無稽之談,没想到,譚醫生反指這是對西方醫學的一個警惕。
• • •
保持open-minded 用科學精神看待
譚醫生指,雖然西方醫學幾乎於全世界通行,但它卻並非歷史最悠久的醫學,早於文明古國的時代,各國已經發展出屬於自己門派的醫學,只是後來大部分都沒有跟隨科學精神發揚光大而已。再者,現今互聯網普及,資訊流通,各種説法在網上平台發聲,百家爭鳴,實屬正常。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自己一定正確,但是我們這些做醫生、研究的人,應該也明白自己所認識的其實非常有限。」
譚醫生舉例,由於醫學界於過去數百年都認定沒有細菌能夠在胃部生長,所以即使當年兩名澳洲科學家沃倫 (J. Robin Warren) 和馬歇爾 (Barry J. Marshall) 發現和指出胃黏膜層的幽門螺旋菌才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最大元兇,也沒有受到醫學界重視,甚至還遭到同行口誅筆伐。直到若干年後,醫學界才重新審視兩人的研究結果,兩位科學家亦憑籍多年來一直堅持不懈,最終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延伸閱讀:小伙子與另類療法的故事
延伸閱讀:流感最强併發症 23+13價疫苗更全面預防肺炎鏈球菌疾病
延伸閱讀:直線抽擊偽科學系列(一):反疫苗的偽科學文章
延伸閱讀:健康資訊氾濫 如何增添醫患互信?
「我們應保持open-minded,用科學精神看待所有事物。我們也不必懼怕反西方醫學,反正大家坐下來慢慢討論,以理論事。」他補充:「其次,要時刻反思。例如反疫苗人士可能對疫苗的副作用、價錢有所異議,對於他們提出的觀點,我們要反思是否有地方能夠做得更好。」
• • •
接種政府疫苗後無須接種私家疫苗?
有説法指,政府已經把最好的疫苗納入免費或資助計劃,所以市民根本無須接種私家醫生提供的疫苗。譚醫生解釋,政府和私家醫生兩者提供疫苗的出發點不同,不能相提並論。
「每一個地區政府都有責任通過使用疫苗保護市民健康,但是政府的財政收入有限,所以在決定把疫苗納入免費或資助計劃的時候,便要考慮成本效益因素。例如把疫苗納入計劃需要動用多少資源、疫苗可以幫助多少市民免受病痛之苦、疫苗又可以為政府節省多少長遠醫療開支等等。」譚醫生强調,政府動用公帑把疫苗納入免費或資助計劃,背後牽涉繁複的科學數據驗證和周詳考慮,並非只是單純鼓勵市民接種疫苗般簡單。
有別於政府,譚醫生表示私家兒科醫生的切入點不同,考慮是否提供疫苗時會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例如流行性腦膜炎,雖然本地個案並非常見,但是每年也有5至10個病例左右,而且一旦感染則後果嚴重,死亡率達15至20%。作爲父母,我會考慮小朋友感染疾病的後果,若果自己能夠負擔疫苗的費用,而疫苗又可以為小朋友提供多一重保障,我便會替小朋友接種。」他補充,醫生亦會考慮疫苗與香港地區情況是否相關,「一些疾病絕大部分從外地傳入,一年才出現一兩個零星個案,對於這些疾病,接種疫苗的好處不大。」
• • •
人類史上預防疾病的不二法門
縱然過往曾有零星市民於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副作用,惟譚醫生强調,循宏觀數據分析,疫苗依然安全有效,「疫苗註冊遵循嚴謹的標準,由研制疫苗、進行臨床研究,到申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批,每一步都牽涉龐大的成本和人力物力。而且,香港現行的疫苗註冊制度,需要疫苗先在歐美地區得到認證,才能夠於本地註冊,這好比擁有多一重保障。」
「早睡早起、健康飲食習慣等生活方式固然可以提升我們的抵抗力,預防疾病感染。但是這些都不是針對性的,不可能針對預防單一疾病,例如水痘、麻疹等等。」
從為病人爭取最大生存機會的角度看,譚醫生形容,疫苗始終是人類史上預防疾病的不二法門。
• • •
想了解更多醫療健康議題?快點關注我們的Facebook Pag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