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醫院的精神科度過了七七四十九日,能窺探高牆下的一切,是醫學生的特權。
• • •
(一)勇戰病魔,不敵心魔。
精神病所為之「心魔」,因為精神病一直被認為是心病,病源於心,該能隨心控制。不過,精神病跟所有病一樣,有scientific basis。如抑鬱症,源於腦部的Hippocampus(海馬體)在長期受壓下,分泌了更少的serotonin (血清素),並非單單是病人自己「想不開」而已,所以最不管用的鼓勵說話,就是叫人「諗開d」。
• • •
(二)Psychosis
住的地方樓下有一位精神病人,能如此確切地說出她是位精神病人,是因為她經常自言自語,時而放聲大罵,時而低聲竊笑,任誰都知道她是「痴線」。人們都很識趣,不會打擾,不會指指點點,冷眼看著,小心防著;即便一個小朋友放聲問媽媽「這個女人怎麼了」,媽媽也會立馬摀著小朋友的嘴巴「別說、小孩子亂說話」。這就是我們對待精神病人的方法,我們不明言,可是我們都帶有歧視的目光。在青山醫院的日子裡,我們要和多個(被認為是high risk所以要關進醫院的)精神病人談話,才發現他們都是能與之溝通的,跟你暢談他們自己的故事(當然有些情節還是不太準確)。有些很可愛,總問我們覺得她漂不漂亮;一位盯上了我們組的一個男生,總伏在窗口上等他出來,再緊緊地跟隨著他,卻不帶有惡意。一些接觸他們的機會,使我有一點衝動想要跟家樓下的女人談談天,說說話。或者會發現,其實她不太恐怖。
• • •
(三)Depression
探訪過一位男孩,二十歲出頭,一個人住在港島的公共屋村。跟我差不多的年齡,沒有讀大學,沒有工作。周邊的人或者說,他大概是懶散、懶惰、廢青。但探訪過後才發現,他患有抑鬱症,家庭背景複雜,有一位生病要照顧的母親,二十歲出頭的他要自己處理生活、財政(而我還是依賴著家人給我處理一切生活瑣事)。社康護士給他列下的目標:找工作、收拾房屋,但他沒有動力,都沒有做。你覺得他是「想不開」所以有抑鬱症嗎?還是覺得抑鬱只是他逃避現實的藉口?而只有探訪過他的人才知道,他是如何努力地嘗試做好姑娘給他的「功課」,如何平衡自己不能獨力照顧媽媽而把媽媽送進老人院的愧疚心理。閒言閒語的你明白嗎?有些人的「病」,我們看不到、摸不著,可總愛批判。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不理解而一面倒批鬥,只顯得我們狹隘。
• • •
(四)Rick Genest 戰勝了腦癌,不敵抑鬱症。
讓他戰勝病魔的「堅毅不屈」,在抑鬱的問題上確不太管用。戰勝抑鬱症真的是單靠「堅強d」嗎?
(All of the above patient information are intentionally changed to protect patients’ privacy.)
• • •
想閲讀最新的醫護人員博客文章?快點關注我們的Facebook Pag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