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公私營互補不足 助癌症病患者面對人生分岔路

相關文章

張寬耀醫生
張寬耀醫生
張寬耀醫生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醫生具備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等專業資格。

曾幾何時,癌症被視為一種完全無可挽救的絕症。於不少病者眼中,得知自己患上癌症的一刻有如醫生直接宣佈死亡。與其花金錢在有盡頭的生命掙扎求存,更多癌症病患者寧願「選擇」把治療的費用省下來,放棄治療。

時至今天,癌症已非不治之症。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藥物推陳出新,癌症病患者如今看見更多生存希望,也同時擁有更多選擇。

幻想你不幸患上癌症,數十年前的你或會毫不猶豫地把財產留給下一代,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然而,今時今日,假如你及早治療,你或許還會看見子女事業有成,甚至兒孫滿堂。面對人生分岔路,你會如何抉擇?面對治療伴隨而來的醫療開支,即便平均薪酬水平較高的醫護人員也捉襟見肘,你又會如何應付?

• • •

存活率提升 醫療開支成挑戰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寬耀醫生出席座談會時引述美國各種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指癌症存活率於近數十年間取得顯著改善。以香港女性最常見的乳癌爲例,五年存活率由1970-77年的74.8%上升至2007-2013年的89.7%,情況令人鼓舞。

張醫生解説,癌症存活率之有所改善,背後實有賴各種醫藥技術的發明和提升,「由1970年代發展的磁力共振技術、1998年問世的幹細胞治療,及至近年越趨普及的個人化精準放射治療和二代測序(NGS)癌症基因診斷,每一個治療新趨勢亦能夠進一步改善癌症存活率。」除此之外,癌症藥物亦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單是2011-2015年間,市場便推出70項新藥,適用於20個不同癌症的治療領域。

延伸閱讀:治療癌症二十年 抗癌的過去與未來
延伸閱讀:腫瘤醫學史話:細訴內科腫瘤科演變 癌症治療任重道遠

然而, 張醫生强調,醫藥發展一日千里的背後難免牽涉龐大代價。以治療肺癌的ALK抑制劑爲例,每月藥費可超過五萬元,至於較新推出的免疫治療,每月藥費亦可超過四萬元。「即使公立醫院提供近乎免費的治療服務,但不少癌症藥物仍屬自費藥物,倘若病人未能通過藥物資助計劃的經濟審查,病人仍需自掏腰包購買藥物。」

• • •

私營醫療彌補公營缺口 為癌症病人提供更多選擇

張醫生憶述他離開公營醫療體系時,醫管局對於使用新藥的態度相當開放。「記得有一個病人需要一種已經在歐美國家通過審批的標靶藥,但當時該藥廠拒絕於香港引入藥物,經過一輪審批,醫管局最終也同意從美國購買該藥物回港。」然而,由於醫管局處理申請需時,病人最終決定先在私營醫療機構接受化療療程,及後再於公營醫療接受標靶藥物治療。

張醫生直言,礙於人手、資源的限制,私營醫療引入新藥和技術的速度無疑比公營醫療優勝。「公立醫院並沒有珈瑪刀放射治療方案,螺旋刀則全港公立醫院只有一部,而且因爲癌症病人衆多,故只限用於少數癌症種類病人。」

延伸閱讀:香港如何改革癌症策略,助病人走出崎嶇困境?
延伸閱讀:生命倒數 如何解癌症病人燃眉之急?

張醫生還表示,雖然公立醫院已為主要癌症訂立確診到首次治療的服務指標,惟隨著癌症新症每年遞增,公立醫院的輪候時間亦隨之上升,當中尤以篩查和診斷需時較長,有機會延長懷疑到確診的時間。

隨著私營醫療市場發展日趨成熟,張醫生寄望私營醫療能夠完善癌症服務,為癌症病人提供更多選擇。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細胞治療】CAR-T治療漸趨普及 陳志峰教授:需...

細胞治療利用基因編輯精準治療遺傳病及癌症等疾病,治療個人化,變化既大亦快,港大臨床臨床教授陳志峰認為,社會應盡早應對及加快註冊審批,讓病人及早受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