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做醫生如同跑馬拉松非一朝一夕 腫瘤科醫生:寄望有醫好癌症的一天

相關文章

陳林醫生
陳林醫生
陳林醫生,內科腫瘤科醫生。每天接觸不少癌症病人,深感生命苦短。能在路途上相遇相知並不只是偶然,我深願和病人分享每個生命故事。更期盼在有心之時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今生無悔。

「姑勿論得失成敗,若難得找到自己的興趣,便應該努力堅持下去。」內科腫瘤科專科陳林醫生笑説,說這番話並非教人故作清高,而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有熱誠,日子久了別人會看在眼内,成功與否亦只是時間問題。

陳醫生形容,做醫生如同跑馬拉松,並非一朝一夕,經日子磨練,別人自然會看見你的功架;相反,若只執著於眼前的短期利益,早晚別人亦會看穿你的底蘊。

同樣一番話,他亦用來寄語一衆醫科生,「有些醫科生選科的時候會考慮專科的出路是否狹窄、是否容易升職等因素,但或許他們更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數十年後仍然日復一日醫治同一類病人,自己仍會有興趣、動力走下去嗎?」

• • •

對肝癌病人的情意結

陳醫生於2000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到2003年獲得英國皇家醫師學院會員資格。如今,陳醫生已是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的副教授,專注消化系統癌症的研究,尤其肝癌,更曾於多本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如《刺針》和《臨床腫瘤學雜誌》,出版他的研究成果。

問陳醫生可否分享他的成功之道,他謙稱離成功還有一段距離。惟他表示,做人做事都應具備長遠目光,勿忘初心,否則人容易迷失。

説到陳醫生對於肝癌的初心,則要回溯陳醫生在18年前在外科病房當實習醫生的經歷。「當時眼見不少男士才剛剛成家立室便確診患上肝癌,由於治療方案有限,若動不了手術便幾近走上生命絕路。」

陳醫生猶記得有一位40多歲、育有一子的末期肝癌男士。「當時的主診外科醫生跟這位病人説:『你動不了手術,回家等死吧。你的兒子可以交給其他人照顧。』 」事隔多年,這番話在陳醫生的腦中仍然言猶在耳。他强調,並非要怪責該外科醫生,只是純碎想敘述當時癌症病人面對的絕境和苦況。亦因爲這個緣故,陳醫生矢志走上腫瘤科醫生的道路,也對肝癌病人有著特別的情意結。

• • •

一腔熱誠推動香港科研

時至今天,癌症治療今非昔比,即使對於擴散性肝癌患者,存活期由過往只有數個月延長至一至兩年亦比比皆是。同時,香港在肝癌治療的領域上亦站於世界前列,其他國家學者亦有參考香港做法。

陳林醫生坦言在香港做科研艱難
陳林醫生坦言在香港做科研艱難。

然而,香港的科研事實上存在隱憂。「坦白說,在香港做科研,對醫生來説是一條窄路。雖然同樣要花大量時間、心血,但對比臨床發展,科研工作的收入則存在一定落差。而且,在香港做科研起家難,即使投放三、四年時間亦難以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若然本身對科研工作沒有熱誠,便難以爲繼。事實上,曾見過不少初、中層的研究人員心灰意冷、另謀高就。」

陳醫生指,香港的科研造成如今這個局面,多少源於政府對科研較爲短視的態度,「内地科研資金往往以億計,香港的財力固然不能與之相比,但百多萬的資金實在不足以支撐科研發展。當然,換轉另一個角度想,行業的機遇越差,便越少人投身這個行業,這樣一來,願意投身的人便越有空間發展。」

• • •

當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

陳醫生在訪問中多次提過要堅持自己的興趣、理想,但他亦補充,「有人追求work-life balance,工餘時間寧願出游玩樂,人各有志,其實沒有任何問題,只是他日不要埋怨自己得不到其他人所得到的。人生有付出才有收穫,要忠於自己的人生,才能活得無悔。」

延伸閱讀:公營癌症服務定位如茶餐廳 數量與質素間取平衡
延伸閱讀:打破「生物科技創業難」迷思 初創掌舵人分享經營心得
延伸閱讀:興趣最重要!兒科醫生分享選科抉擇

陳醫生閑時撰寫文章,曾引用《Last Lecture》一書的想法,說想趁身心還健康之時盡力去完夢。問陳醫生有什麽夢想,他説最希望他朝有一天,有治療可以完全醫好癌症病人,「相比其他專科能夠把病人完全醫好,腫瘤科仍然路途遙遠。假如在我退休前,有10%的癌症病人可以完全康復,相信已是腫瘤科的一大里程碑。」

陳醫生說,人生雖看似漫漫長路,但曾目睹不少病人相當年輕時便患上癌症。如今他年過40,即使有幸活到80歲,其實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生亦只是二十餘年。「你可以說我悲觀,但又活得積極。正正因爲人生苦短,才更要珍惜時間。」

• • •

想知道更多醫護人員的故事?快點關注我們的Facebook Page吧!

1條評論

  1. 看到陳林醫生對工作的熱誠,我對治療自己的病更加有信心。

    下星期二我會第一次見陳醫生,希望診症後盡快開始治療,在陳醫生的協助下,我會努力去打這場仗。 💪🏻💪🏻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