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World Lung Cancer Congress-WCLC (即世界肺癌會議)進行得如火如荼,各地癌症專家聚首一堂,包括大名鼎鼎的國際肺腫瘤專家-莫樹錦教授亦有出席(利申:筆者也是莫教授的小粉),紛紛討論治療肺癌進程。這一次,筆者想為大家帶來一項新消息,關於羅氏大藥廠推出關於PD-L1抑制劑(Tecemtriq-atezolizumab)聯合Pemetrexed+鉑類化療的數據,命名為IMpower 132 的第三期臨床研究。該研究指出,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可減低達40%的腫瘤擴散風險(risk of progression),延長無病變存活期,由5.2個月增加至7.6個月。初步估計,聯合使用亦能減低死亡率,但仍有待進一步數據收集和分析。
雖然Biomaker subgroup 分析只屬exploratory 性質,但筆者對此研究有以下見解:
- 不同的組織PD-L1表達水平,對atezolizumab+鉑類化療的療效有不同影響
- TC1/2 或 IC1/2 組別的 95% confidence interval upper limit是1.16,即超過可接受的 HR=1.0 的statistical significance。是否代表療法不適合用於TC1/2 或 IC1/2 的病人?
- 只有60%參與研究的病人可提供PD-L1水平資料,但PD-L1水平測試已經受國際肺癌專家認定以現時的臨床數據是不被取替的重要診斷檢測之一。為什麼還可以出現這情況?筆者相信,唯一原因是這研究在PD-L1成為主要診斷測試之前已經設計好。這亦是導致這研究不能完全解答治療非小細胞癌的臨床難題。
- 筆者大膽猜測這是否意味著IMpower132 的研究員仿效在OAK study的做法,只公佈了這經精挑細選的60%參加研究病人的數據呢?這又會否引起德國政府,再次要求羅氏大藥廠提供這60%以外的數據呢?
- 話雖如此,atezolizumab+化療無庸置疑是經這項第三期臨床研究證實對某部分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一定療效,對臨床腫瘤科醫生來說,是多了一個治療病人的選擇。
藥物建議委員會剛剛批核及准許羅氏大藥廠引入atezolizumab 至醫管局藥物名冊內,給各醫管局腫瘤科醫生使用,用以醫治已接受至少有一線化療並且無效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理應已經解決醫療對此藥物需求的問題,但臨床數據日新月異。為委員會不斷帶來新的考驗。這一來,筆者猜想,藥物管理委員會否又要再擔心以下事情:
- 非小細胞肺癌發病率如此高企,每年都有約4500個新症,若果引入此藥,會否令藥物支出大大增加至不能負荷水平?會否被醫管局管理層問責?
- 現時免疫治療大大提升肺癌患者存活率,會否加重前線醫生負擔?
- 現時醫管局轄下醫院多數避免使用非藥物名冊內新藥,前線醫生是否有足夠經驗使用?如何避免因使用新藥導致的醫療事故發生?
筆者認爲,不可以單單從公共衛生及病人利益的角度去了解委員會入藥與否的決定,因爲當中實在涉及太多醫管局內部的政治因素考慮,而這些考慮都不是委員會、前線醫生以及市民能夠觸及的。歸根究底,這還需政府行使管理公共醫療的職責,協助醫管局解決影響民生的問題。與其等醫管局入藥,筆者相信出席是次WCLC會議的私家腫瘤科醫生回港後已經能提供以上治療。
• • •
文章只屬博客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醫理說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