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新聞報章便會出現超級惡菌的蹤影。「無藥可醫」、「醫學界嚴陣以待」,甚至預言「威脅人類存亡」等等讓人聞風喪膽的字眼,都霎時間把我們喚醒,令我們意識到抗生素耐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的嚴重性。可是片刻過後,當超級惡菌埋藏行蹤,我們便再度遺忘這個殺人於無形的計時炸彈。
事實上,超級惡菌從來都沒有停下它的腳步。根據《Review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於2014年12月出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到2050年,假若抗生素耐藥性問題仍未受控,抗藥惡菌將每年導致1000萬人喪生,比癌症每年造成820萬人死亡嚴重,甚至遠超每年交通意外導致120萬人死亡的數字。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陳啟明醫生指出,隨著越來越多抗藥性惡菌出現,意味可供選擇的抗生素藥物越來越少,每種抗生素有效的時間亦越來越短。他表示,超級惡菌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拆解抗生素耐藥性這個無聲計時炸彈實在刻不容緩。
• • •
細菌具抗藥性屬自然現象 濫用抗生素加劇耐藥問題
「阿莫西林(Amoxicillin Clavulanate)曾經是『最強』的抗生素,過往不少醫護人員都視之為最後武器,但其後因爲細菌演變,以至過度使用藥物,加劇耐藥性細菌的出現,如今阿莫西林已經大部分用於第一線治療上。」
基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每一種生物都會因應外界環境變化而作出改變,在人類面對各種疾病,發展各種方法積極求生的同時,細菌亦因應各種抗生素的環境調整進化方向。所謂抗生素耐藥性,泛指細菌隨基因變異而逐漸適應在抗生素的環境下生長和繁殖,令本來有效的抗生素無法再殺死細菌。
一些强勁的抗生素會為細菌的生存和進化帶來壓力,亦可稱爲選擇壓力(Selective Pressure),但當細菌成功適應抗生素的環境,克服抗生素的挑戰,細菌便演變成更强大的惡菌;至於不時聽聞的超級惡菌,則指用盡所有抗生素亦無法殺死的細菌。細菌產生抗藥性本屬自然現象,但人類過度使用抗生素,則會加劇耐藥問題,若大量使用更強、更廣譜的抗生素(即能夠一併殺滅多類型細菌的抗生素),所引發的問題便更加嚴重,同時亦增加超級惡菌出現的機會。
「由於醫院病人數量衆多,細菌種類各異,加上針劑抗生素大多屬廣譜類型,所以醫生較常處方廣譜抗生素。對比只針對某幾類型細菌的窄譜抗生素,廣譜抗生素加諸較强的選擇壓力,雖能殺菌,但往後引致超級惡菌出現的機會亦較高。」
在香港,比較常見的耐藥性惡菌例如有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根據數據顯示,社區型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CA-MRSA)的感染人數在過去10年間急增6倍,而另一種耐藥性惡菌,耐碳青霉烯酶腸道桿菌(CRE)的個案亦由 2011 年的 19 名病人大幅增加至 2015 年的 340 名病人。
• • •
使用抗生素如理財 「應使則使,應慳則慳」
陳醫生解釋,理論上,每逢使用抗生素,都有可能出現抗藥性細菌,「當病人逗留在病房時間越長,抗藥性細菌聚集,繼而發生交叉感染的機會便越大。」他表示,「根據以往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的經驗,對比外科病房,由於內科病人普遍住院時間較長,所以抗藥性細菌出現的機會亦較高。」
陳醫生認爲,使用抗生素好比理財,「應使則使,應慳則慳。」他補充,「如果窄譜抗生素已經足夠殺滅細菌,那便無須使用廣譜抗生素。」
陳醫生又笑説,「就像去旅行一樣,若然不會在酒店逗留長時間,那便不用花費太多,住一家豪華的酒店,既無法盡量享用酒店的娛樂設施,又浪費金錢。」
另外,陳醫生强調,當病者來回醫院覆診時,有機會把有抗藥性的惡菌帶到社區,而除醫院診所以外,由於人類在漁農業務、家禽飼養過程中亦有使用各種抗生素,令抗生素走進食物鏈,所以在一些較爲罕見的例子中,即使病人沒有入院,亦有機會感染耐藥性惡菌。
面對抗生素耐藥性的威脅,政府和醫學界將如何應對?在這場與超級惡菌的抗爭之中,我們又面臨什麽挑戰?詳情請閲讀下半部專訪:【抗生素耐藥性.二】 對付超級惡菌 抗生素成本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