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發展一日千里,癌症亦漸漸由過往的不治之症演變成一種慢性疾病,患者存活期得以提升,意味醫護團隊需要投放更多時間和心血照料患者;同時,隨著人口老化和患癌年輕化,癌症確診個案有增無減,癌症治療與護理的需求上升之餘,角色亦越趨重要。
要如何迎合社會需求,甚至是以具前瞻性的思維為未來作出準備,都是護理界的當務之急。是次訪問我們有幸邀請威爾斯親王醫院臨床腫瘤科顧問護師麥素珊姑娘,分享本地癌症護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日的轉變,所說的不僅是技術與儀器的改良,還有護士功能如何因應癌症治療的轉變而日趨多元化,為癌症病人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 • •
癌症患者護理需求大 護士角色不可取代
麥姑娘於九十年代入行,當時癌症治療以手術為主,因此護士在癌症護理之中的角色仍十分有限,除照料術後患者之外,主要職責便為未能接受手術的患者提供寧養照顧。
及至九十年代中,化療及放射治療成為主流的癌症治療方法,非但令癌症患者存活率有所提升,更漸令護士的工作範疇變得廣泛,兼具針對性。「1994年,威爾斯親王醫院成立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成為全港第一所癌症中心,讓癌症專科護理踏入了新紀元。」麥姑娘說。時至今天,醫管局於全港設立了六所癌症中心,除威院外,亦包括東區醫院、瑪麗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瑪嘉烈醫院及屯門醫院。
專科護士對癌症護理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皆因大多數疾病經過治療後,患者便可康復;但癌症不一樣,在進行手術及其他腫瘤治療前、期間,以及事後都需要一連串緊密跟進及護理程序,特別是這些治療相當複雜,或會帶來症狀不適及一定程度的風險,亦隨時會出現大小不同的突發事情,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的護士才可應付得來,技術與經驗缺一不可。病人在療程中遇到問題及不適,得到適時的教育、監察及處理,是決定治療成效一大關鍵。以早前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為例,天文台早就提醒市民須多作注意,麥姑娘與同僚也不敢怠慢,在周五下班後特地致電須在周一覆診的患者,告知他們之後的安排。「許多癌症患者必須定時注射藥物或是驗血,因此不能夠讓他們延誤太久;在診所恢復服務後,我們亦要加班來疏導服務。」
隨著醫藥推陳出新,過往大部份需要住院的腫瘤治療已可於門診及日間病房進行。同時,癌症治療亦越來越講求跨專科、跨專業的合作。個別醫院的放射治療護士診所早於二十年前已開始發展,經過多年努力,深得病人及同僚的認同,「我們跟放射治療師有很好的聯繫,向來合作無間,亦多得放射腫瘤醫生的大力支持及指導,為後來護士在放射腫瘤的發展打下基礎。」

此外,部門血液腫瘤醫生早於1993年已引入及發展自體血幹細胞移植,血液分離術是將不同血液細胞分離及收集以用於癌症治療上。當中的周邊血幹細胞收集是自體血幹細胞移植最重要的步驟,以用作治療某些癌症;白血細胞分離術是另一技術,能夠為急性白血病出現的危急情況作緊急處理,以減低早期死亡率,護士對此素有豐富的經驗。麥姑娘表示,「在其他醫院,這都是由血液內科負責。要掌握多門專科知識技能,無疑要花更多努力學習,年輕時曾經因爲這更多的工作量而感到沮喪,但當見證血液腫瘤的病人在這模式下得到較全面的護理,我和團隊亦因此意識到過往所付出過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 • •
保留初心將理念傳承 解人手不足困境
要改革服務內容及方向,還須多方面配合,但香港護理界依然面對許多困境。首先,不管是專科護士還是一般護士,都面臨人手緊絀問題。「隨着新醫院落成或新服務推行,加上私人醫院競爭,以及院校的護理學位有限,都導致青黃不接的情況。」現在公立醫院面對的問題是病人輪候時間過長,醫生數量不足,護士工作量龐大。麥姑娘感慨道,從前醫護人員與病人關係緊密,更能成為朋友,但現時難有時間深交,在如此的工作環境下,她總是提醒自己要保留初心,並將理念傳承下去。
麥姑娘一邊説著,一邊翻開過往與病人的合照,其中一張是一班醫護人員、病人及家屬興高彩烈、自信地站在包玉剛癌症中心大門口拍的一張大合照。麥姑娘說,這張合照標誌了一個重要時刻——心血會(血癌及淋巴癌病人組織)的成立。據麥姑娘敘述,心血會成立於1997年,與威院癌症中心關係緊密。「當時,我和病房其他同事,與尤其時常出入病房的病人及其家屬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由於心血會起初成立的資源設施有限,甚麼都從零開始,還記得為了推廣心血會,一些熱心的病友,例如患血癌的病人,還有患上骨癌、頭頸癌的病友亦有參與,真誠、毫不吝嗇地發揮他們的專長技能,幫助宣傳單張的編輯、印刷,以及活動安排、召集等等。他們的付出打動了許多醫護,而我們一班同事放工後亦幫忙打㸃。相片中的每個病友都有不同的背景、個性、脾氣,當中有些已經離開了我們,有些現在仍是很好的朋友,他們的共通點是對生命的堅持、熱愛、執著,與癌魔的拼搏精神,這些片段仍然常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他們的經歷豐富了我的人生,我以他們為傲。」時至今天,病人組織比以往擁有較多資源,規模更大,然而,醫護與他們之間的交流仍然有限。「這些年,除了我,還有病房經理(Ward Manager)及資深護師(Advanced Practice Nurse)工餘時支持一些病人組織義工活動,亦創造機會讓年輕同事認識更多,跟病友組織建立關係溝通,這樣會更幫助理順病人服務。」

要傳承,就要讓新一代接觸、參與,並了解箇中歷史,才能有真切感受。當然,要經營土壤,讓更多有心又富經驗的人才培育出來,方可承先啟後。腫瘤護理專科與醫管局護理深造學院現時除了提供腫瘤護理專科訓練課程,還合辦另外兩個關於化療及放療的高級護理專科培訓課程; 在醫管局「綜合模式護士診所先導計劃」下,由2018年10月開始,每個腫瘤科中心都會有額外的資深護師,為頭頸癌接受放射治療病人作評估、跟進、以及提供護理措施控制副作用,可望幫助未來專科護理服務有更針對性的發展。
曾到海外進修的麥姑娘指,專科護士在歐美地方如美國、加拿大及澳洲已發展成熟,臨床護理專科規範化更已是國際間護理發展的趨勢,藉以提高護理水準,改進患者的醫療成效。但在本港,護理臨床專科化雖已推動多年,尚欠落實具體的規範制度。麥姑娘寄語有志成為護士的年輕人,應注視業界趨勢。「現職護士固然要進修,我也希望有關當局及大學能提供更多訓練機會,以配合未來護士擴展角色所需要之臨床技能及知識。癌症專科護士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希望年輕人多加把握。」
麥姑娘說,這些年來她有幸遇過很多良師及持續合作的夥伴,而不約而同地,麥姑娘都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他們的使命感。「有使命感的人會有更強的靭力,遇困時仍願意堅持下去,努力尋出路。而且使命是醫療業的靈魂,反映團隊的個性,彰顯醫療業的價值觀,指導機構的行事準則,有助吸引有相同信念的員工團結一致,令行業有更好的凝聚力。這也有助讓病人及家屬理解我們的工作,從而認同我們的理念和價值觀,醫患關係亦不再流於表面,自能贏得更多病人的支持。」
按此閲讀專訪的下半部分:【腫瘤科護士分享.二】護士都有分專科?顧問護師大談專科發展歷程
• • •
想了解更多醫療健康議題?快點關注我們的Facebook Pag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