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致力肺癌研究,他開創的嶄新標靶治療方案,多年來惠及無數肺癌病人。今年10月,他更成爲首名獲歐洲腫瘤學會(ESMO)頒發「終身成就獎」的華人,對他的貢獻予以肯定。另一邊廂,免疫治療於近年亦發展迅速,今年兩位諾貝爾醫學奬得主便正正因為在免疫治療取得突破性發展而獲獎。那麽,既然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都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兩者又能否雙管齊下,進一步延長病人存活期?
• • •
標靶和免疫治療 兩者能否雙劍合璧?
「白松露和鮑魚,你認爲哪一樣更美味?兩者皆是不可錯過的珍饈佳餚,但把它們搭配在一起,就必定能夠烹調出味道更佳的美食嗎?」莫教授以一個生動的例子回應,他續解釋:「標靶和免疫治療兩者的機理截然不同,前者針對腫瘤生長相關的靶點,抑制腫瘤細胞生成代謝,而後者則透過重啟病人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令T細胞可以重新辨識和攻擊癌細胞。」
莫教授表示,假若有明確的聯合使用機理,雙管齊下的治療方案確不失為更佳選擇,例如臨床研究顯示,黑色素瘤中anti-BRAF療法配合免疫療法聯合使用,便取得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然而,以目前大部份國際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兩類藥物聯合治療肺癌病人時毒性較大,所以臨床治療仍然建議循序性治療方案。
莫教授笑言:「白松露、鮑魚兩道菜分開品嘗,既可保留各自的獨特鮮味,食客又可享受先後品嚐兩道美食的趣味,豈不是更有樂趣?」
• • •
抗癌科研任重道遠 如何更進一步?
對於兩位科學家憑藉對免疫治療研究的付出和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莫教授認爲,兩人獲獎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他們多年來努力的成果。「近幾十年,科學家雖然已經逐步加深對免疫系統的了解,而且觀察到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統受到抑制,但解決問題的方案卻一直停留在探索階段。」莫教授娓娓道來,「直到免疫細胞單克隆抗體的出現,在各種因緣巧合下,有藥廠展開臨床試驗,發現抗體在某些特定病人中取得良好的治療反應。憑藉顯著的療效,免疫治療亦因此在癌症治療領域迅速發展,在不足10年間,免疫治療已經在好幾種腫瘤中證實其有效性,包括肺癌、黑色素瘤及膀胱癌等等。」
莫教授展望,免疫治療仍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比如透過使用生物標記,可以幫助篩選更適合接受免疫治療的病人。「現時在肺癌病人當中,若腫瘤細胞PD-L1的表達量超過50%,即可考慮免疫療法作為一線療法。然而,目前PD-L1檢測仍停留在蛋白的表達層次上,假若將來可提升至基因表達的分析層面,從而更深入了解每位病人的病因,治療便可變得更個人化和更具針對性。」
儘管標靶和免疫治療的出現為人類與癌魔的搏鬥中贏上漂亮一仗,但是對抗癌症的道路仍然漫長,當中有賴科研人員堅持不懈的精神。對於香港的科研發展,莫教授認爲,「對比以往,香港政府目前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確有改善,一些場地例如科學園、數碼港等為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當然,如能發展更多可供科研的地區空間,例如河套區,相信能夠有助促進行業發展。」莫教授同時强調,人才也是科研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他建議大學和私營企業加強合作,並鼓勵科研人員將研發成果產業化,從而吸引更多香港的年輕一代投入科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