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低劑量電腦掃描助找早期個案 對付頭號殺手還待肺癌普查

相關文章

林冰醫生
林冰醫生
  • 呼吸系統科名譽顧問醫生
  • 香港大學名譽臨床副教授
  •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多年來,肺癌一直高踞癌症殺手第一位,原因之一,在於大部分病人確診時已屆晚期,即使立即啓動治療,也只能延長患者存活率,無法根治。因此,要戰勝肺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便至為關鍵。

近年已有證據顯示,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為肺癌高危人士進行普查,可減低肺癌死亡率兩成或以上。有見及此,鄰近香港的澳門已於《2019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提出,計劃在今年第一至第二季推出肺癌普查計劃,為高危群組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每年有超過三千人死於肺癌、可望於基層醫療加大力度的香港,又會否緊隨其後?

• • •

輻射量低 高危人士定期篩查可降死亡率

呼吸科專科林冰醫生表示,癌症普查(Screening)旨在於沒有任何病徵的群組中找出患上癌症的人,藉以在較早階段介入治療。以肺癌為例,早期個案可接受手術根治,存活率可超過九成,而晚期個案則理論上無法根治。

然而,礙於早期肺癌缺乏明顯症狀,一些病徵例如咳嗽氣喘、以至轉移後引起骨折、中風等亦容易跟其他疾病混淆,令患者錯失治療黃金期。林醫生指出:「逾八成肺癌患者於察覺症狀後才求醫,確診時已是第三期或以後,反而一些定期進行身體檢查而意外發現患癌的患者,則平均有七至八成屬於早期,可透過手術根治。」

過去醫學界一直在肺癌普查方法上未有定論,例如美國及捷克等地曾進行研究,使用X光及X光加檢驗痰液等方法,為高危人士進行普查,結果並未帶來好處,肺癌死亡率沒有改善,簡單而言就是「無用」。

林醫生稱,X光只能偵測到3公分或以上大小的腫瘤,敏感度相對較低,而且所得的是平面影像,當肺部影像與心臟或其他組織重疊時,便無法看得清楚。直到電腦斷層掃描技術出現,肺癌普查終於迎來突破,除了可以找出小至3毫米直徑的腫瘤,低劑量掃描的輻射量只相若於幾張X光片的總和,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的標準,假如成年人於一年內接受低於10次的檢查,所承受的輻射劑量仍然處於可接受範圍之内。

Dr Lam Bing on Low Dose CT

近年美國一項大型研究結果顯示,55至75歲的高危人士,包括有吸煙或戒煙未夠十五年的煙民,又或煙齡達30年,即每日一包持續30年,或每日兩包持續15年,若連續三年每年做一次電腦掃描,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20%。另外,歐洲一份爲期十年的研究亦顯示,高危人士定期進行電腦掃描檢查,可分別將男性及女性的肺癌死亡率降低26%及60%。

• • •

完善普查計劃 診斷和治療亦要適當配套

對於澳門計劃為肺癌高危人士推行肺癌普查,林醫生認爲「好應該」,即使效用只有外國研究的一半,也對病人有莫大益處,尤其是用於普查的低劑量電腦掃描輻射量低,接受檢查的人士無須過分擔心輻射會為身體帶來負面影響。

「有吸煙習慣、近親曾患肺癌,又或曾患頭頸癌症都屬於高危人士,值得做普查,幫助及早發現病變和接受治療。」林醫生解釋,肺癌由第一個細胞變異到出現症狀,中間可能需時5至20年,而普查的目的就是在較早期階段、甚至症狀還未出現之前便找出不幸患上癌症的病人。

他強調,推行普查計劃需要後續安排,並非只局限於普查階段,相關部門要在診斷和治療方面提供適當的配套,例如低劑量掃描的敏感度高,可能多達兩至三成病人也會發現懷疑陰影,但當中99%都不代表肺癌,此時醫生便要根據指引,按照陰影的性質、大小及病史等等因素,決定下一步的計劃。

「如果陰影的直徑在4毫米以下,基本上可以毋須理會。若有家族病史則需要在一年後再做檢查,觀察兩至五年後,假若仍無變化,病人便可以放心。」林醫生稱,8毫米以上的陰影才需要抽取組織化驗,而抽取組織可以透過氣管鏡或針刺方式進行,並以氣管鏡為首選,皆因併發症較少,出現氣胸的機會低於1%,而針刺則有15%機會引起氣胸,病人或需做手術引流。

Dr Lam Bing on Low Dose CT

他又指出,以往用氣管鏡摘取組織的效率受醫生的經驗和技術局限,但隨著定位及導航技術發展越趨成熟,令氣管鏡的成功率有所提升,有需要時,醫生亦可以利用儀器在肺部「開路」,進入懷疑腫瘤的位置。

「抽取組織後,由醫生進行簡稱ROSE的快速即場細胞學評估(Rapid On-Site Examinations),有助提升診斷率。」林醫生建議,各間醫院都應引入使用ROSE,因沿用的冷凍切片檢查需要病理學家參與,未必每間醫院也能配備。

• • •

普查配合新藥物 進一步提升肺癌存活率

除此之外,當病人確診後,當局亦要確保病人有合適及符合標準的治療。

「普查除了發現早期個案,亦有可能發現較晚期個案,這些病人可以有哪些治療選擇?能否用標靶藥物?能否檢查PD-L1以找出適合使用免疫治療的病人?」林醫生指出,這些都是需要做好規劃的範疇,例如免疫治療對PD-L1低的病人,雖未成為一線治療,但副作用較少,適合的病人理論上也可以接受治療,因此在「能者自付」之外,亦應該有一些配套措施,為有需要的病人伸出援手。

他強調,對晚期肺癌病人而言,化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雖不能根治肺癌,但能夠有效控制病情,尤其是近年醫療進步,令肺癌的存活率有所改善,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已由約十年前只得10%至13%,上升至近年大約20%。

相對其他癌症,例如大腸癌及前列腺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60至93%,為肺癌患者提供更佳治療方案依然任重道遠。林醫生期望,透過普查的應用,可以及早發現更多早期個案,加上更有效的藥物,能夠進一步改善肺癌的存活率,為肺癌患者帶來希望。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由被判死無得食到頻頻外遊日食五餐 晚期大腸癌患者重...

醫學不斷進步,癌症亦由絕症變成可治的病症,例如患有晚期大腸癌的江女士,本來已被判「死刑」在寧養病房「等死」,最終在家人全力支持下找到一線生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