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策略關注組與香港病人組織聯盟有限公司於剛過去的周末(2019年5月4日)舉辦了「癌症策略集思會2019」,約有近60人出席,包括立法會支援癌症病患者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蔣麗芸議員、工黨主席郭永健、癌症康復者暨社企鑽的創辦人梁淑儀(Doris)、相關醫生、關注癌症問題的病人組織,病友及家屬等等。
會上,各持份者對癌症預防、診斷、治療、復康以至紓緩治療發表意見,而保障病人選擇癌症藥物的權利則成爲集思會的焦點之一。
• • •
擺脫官僚思維 提升審批效率
資深醫務行政人員邱家駿醫生舉例,根據醫管局資料顯示,於2017至2018年度,醫管局共批出接近300個使用肝癌藥物sorafenib的個案。他澄清,並非所有肝癌病人都適合接受這種藥物治療,例如能夠以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或晚期步入善終的病人,但單從數字上看,以一年大約有1200個肝癌新症的情況估算,即只有少於¼的病人能夠接受這種藥物治療。他又以另一種治療肺癌的藥物gefitinib爲例,指醫管局共批出483個個案,佔一年大約1800-2000個肺癌病人新症的¼左右,同樣反映用藥涵蓋率不足。
邱醫生解釋,外國藥物需先經香港衛生署註冊,而衛生署審批速度已由過往需時3至4年縮短到現時只需4至6個月,可謂大有進步。他認爲,問題在於藥物由成為自費藥物到專科藥物的過程過於冗長。

邱醫生表示,藥物進入名冊需過三關,先被納入為自費藥物,再被納入安全網,假如有相當成效,才會被納入專科藥物。他坦言,現時已離開醫管局,無需替醫管局說好說話,但他明白審批需要一定程序,而旁人亦切忌用一個非專業角度,去評論或妄斷一件需要科學實證的事情。
不過,邱醫生認爲審批過程實在過於緩慢和保守。同時為癌症病人家屬的邱醫生以自身經歷爲例,指妹妹當時確診患癌後經基因測試證實,能夠受惠於一種治療肺癌的藥物crizotinib。邱醫生記得,當時新英倫雜誌曾將此藥譽為magic bullet,但由於藥物尚未在香港註冊,唯有從美國購藥到港,為妹妹賺到兩年時間,見證小朋友成長。邱醫生表示,時至今天,這已被證實具相當療效的藥物仍需一個月$48,000,非一般中產家庭所能承擔。他補充,癌症病人除面對藥物開支,亦有可能因病喪失工作能力,甚至家人也需要辭工以照顧患者。
對於有與會嘉賓建議增加檢討藥物安全網的會議次數,邱醫生直言,判斷藥物是否應該納入安全網的決定,理應完全建基於科研事實根據,無需靠增加會議次數來處理,加上醫管局的開會文化本已備受批評,因此委員會應擺脫官僚思想,提升效率。
邱醫生認爲,政府資源有限,除癌症病患者以外,亦有責任照顧其他病人,對於有言論指政府在「分餅仔」的情況下應分撥較多資源予癌症病患者,邱醫生指決定應交由社會討論。不過,他同意癌症確實令病人和家屬經歷長時間的痛苦,除身體上承受的不適,心理上所承受的壓力亦非常人所能明白。他直言:「最痛苦並非有病無藥醫,而是有藥醫卻無法接受治療。」他相信,現時制度非千瘡百孔,惟效率方面確實尚待改進。
席間非牟利機構組織仁愛堂亦有發言,指政府對助病患者了解藥物的支援不足,組織有時要主動追蹤自費藥物名單,再向病患者解釋;認為現時公營醫療系統下,醫生並無空間向病患者解釋不同藥物的治療成效等,從而限制了病患者的選擇藥物權。
• • •
預防勝於治療 澄清紓緩治療誤解
集思會亦有講述全民乳癌篩查的重要性,並由梁淑儀女士(Doris)分享她戰勝乳癌的經歷,以及香港乳癌基金會代表呂振英醫生介紹篩查方法。不過,公營人手壓力,尤其是放射技師的人手短缺,則成爲推行全民乳癌篩查的難題。
最後,集思會以紓緩治療的角色定位作結,會上香港病人組織聯盟有限公司代表袁少林先生、香港醫學組織聯會前會長勞思傑醫生及民主黨秘書長暨癌症康復者張賢登先生講述了坊間對紓緩治療的誤解,澄清紓緩治療旨在讓病人在治療期間仍可維持有質素有尊嚴的生活,治療的不止是身體上的病,更是治療病人及家屬的心理,並且是康復路的重要一環,並不是一般人眼中晚期病人「等死」的最後一程,望能推動紓緩治療在癌症治療以至心血管疾病治療的普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