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中國醫療改革】内地藥物降價 香港醫療是喜是憂?

相關文章

施明耀
施明耀
腫瘤科基因檢測服務供應商Sanomics(善覓)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

去年,由真實藥物走私故事改編而成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成功引起内地社會對進口藥物價格高昂的關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因而作出批示,反映藥品降價、審批加快的逼切性。在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後,中國政府決定大幅度降低藥物有關稅項,同時加快國外新藥物的審批,鼓勵創新藥物進口。

昔日,香港彷如中國與世界接軌的窗口,不論是製造、物流、金融、消費品業都得先經過香港再進入中國,而醫藥當然也是如此。隨著内地近年持續改革,香港在中間扮演的角色似乎已不同於往昔。面對鉅變,香港藥業與病人的前景為何?於腫瘤科基因檢測服務供應商Sanomics(善覓)擔任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的施明耀 (Stanley)有一番看法。

• • •

中國醫療改革 挫香港地位?

「以前所謂的『明星藥』,都是從美國、歐洲等地先進入香港,再到内地。」 Stanley解釋,香港的醫藥註冊制度相對簡單,只要有另外兩個先進國家註冊,就已符合衛生署的要求。但内地的藥物審批註冊制度並不一樣,縱使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某藥物,該藥物還是得要在内地進行臨床試驗才可進口,所以過程相對較慢。

香港藥業過往扶持著内地病人,但隨著内地藥業漸趨成熟,所需要的扶持亦慢慢減少。問及這會否影響到香港藥業地位,Stanley以父親與孩子作比喻:「在孩子小時候,爸爸當然要照顧他,但爸爸並不是為了小孩而生存的。當孩子開始長大、獨立,爸爸自然可以減少他的努力,但並不代表他的功能減少。」

面對内地的積極改革,有人擔心香港醫療的競爭力銳減,Stanley卻並不這麼認為。「醫療不應被當成做生意,也不該存在國與國的競爭,因為價值在於人道,為了救人。若然是別國藥物發達,香港當然要維持本地科技,但針對内地的藥物價格下降,香港是否要也把藥物價格降低以提高競爭力,對此我是存疑的。」雖然不認為香港要跟内地拼價格,但Stanley建議香港至少應做到知己知彼,讓本地病人獲得相近的待遇。

• • •

内地藥物過渡期變短 價格較港相宜

「據我經驗來看,十年前的中國藥業是比較不透明和混亂的,要帶一種藥物進去就好像打游擊戰,不同省不同市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近年變成統一註冊,由中國政府把關後,把藥物價格降到最低。加上中國有醫保,藥物的價格又更低了。」

内地藥物價格下降

可想而知,中國若逐漸加快藥物審批,中國人對香港藥業的需求自然會減少。Stanley以當年iPhone搶購潮為例:「就好像當初買iPhone,内地的發售日期比香港慢,價格亦較高,當然有内地人特意來港購買。但近年iPhone提早於内地推出,價格又相差不遠時,他們對香港iPhone的需求自然下降。」

• • •

或減輕港醫療負荷 增病人選擇

内地醫藥價格下降與香港醫療體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港人或會因此受惠。目前香港醫療體制超負荷已非新事,其中一大原因是有大量非本地居民使用。「若然香港藥物相對較貴,自然較少非本地居民會往香港治療,變相減輕了香港醫療體制負荷。」訪談間Stanley多次強調本地醫療體制最核心價值應是服務本地居民。「這樣香港醫療就可以更盡心盡力的幫助本地病人,我覺得是個不錯的結果。」

而對於港人而言,内地醫藥價格下降亦令他們多了選擇。「有時候本地的藥物太貴,市民實在支付不起時,便會嘗試在外尋找。現在科技發達,在互聯網搜尋藥名可能已經找到不少相關渠道。也正因不同地區不同醫療價格不同,才有了medical tourism(醫療旅遊)的出現。」

• • •

港人仍對中國藥品質素存疑?

據Stanley觀察,中國藥物的品質和品牌仍然參差,但他指並不能和幾十年前的中國相比。「中國的起跑點的確很低,但進步很快。你看十年前,大家覺得香港用八達通很先進,怎會料到現在大家開始用支付寶、微信支付呢?」Stanley指目前中國政府實行 統一監管,每一間售賣進口藥的公司都有嚴格規定。至於港人擔心的假藥問題,他笑言:「總會有假貨的,但不可以因一小撮問題而斷言中國藥品質素不佳。」

藥物好與壞之間要有很多把關者(gatekeeper),如政府、銷售商、醫生等。Stanley指深圳港大醫院就是很成功的gatekeeper ,作為香港的價值品牌,可以用低成本幫助病人,同時間用自己的聲望作安全保證。「其實就好像在香港買電話、電器,明明本地有待該品牌,但還是很多人喜歡買水貨。雖然只是便宜幾百元,但也是多一個選擇。」

• • •

中港醫生 意歸何處?

對於港人擔憂大灣區發展會吸引香港醫生北上發展,加劇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Stanley覺得機會甚微。「如果是大型醫療機構的確有可能,他們會想用香港醫療品牌去内地發展。如果說一般醫生的話,我看不到足夠誘因。」他解釋内地醫療價格低,加上醫藥分家,醫生的待遇不比香港優勝。加上香港人對醫生的需求較大,醫生亦無需特意往異地開拓新客源。

換個角度,又會否促成内地醫生來港發展的趨勢呢?Stanley亦未敢斷言,因中港文化差異仍然不少,像是藥物制度、註冊制度、保險制度等,而内地市場無疑比香港更為龐大,未必有足夠誘因讓内地醫生來港。

• • •

港人仍需時間接受

問及認為普遍香港市民是否知道現今中國藥業進步,Stanley認為中國時局這幾年變化甚大,故港人仍然需要好些時間適應。「中國有不少行業也經歷這些階段,由不相信到懷疑,再由半信半疑變成習慣,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人就是要透過實踐,才會慢慢相信。」

Stanley認爲港人會慢慢習慣和接受中國的醫療進步

Stanley舉例目前有一美國認證的治療血癌新技術,香港仍在觀望中,但在内地已有提供。「以我所知,的確有一小部份人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去内地接受治療。當然比較日常的像是疫苗接種就不需要特意前往内地。」他相信將來港人會慢慢習慣和接受中國的醫療進步。

• • •

居安思危 還原基本步

香港目前醫療前景尚未明朗,港人如何居安思危,保障自己的健康?Stanley認為對市民大眾來說,好的保險制度是必須的。「我覺得買保險是明智的選擇,但現在藥物價錢波動,萬一患病搞不好兩年已經用完整份保額。」所以他笑言還原基本步,照顧好自己與家人的身體才是上策。「 都是些老生常談,早睡早起、多運動、飲食均衡,但這正正是居安思危最基本的一環。 」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醫療進步-父親給我的啟示

我深信所有的專家醫護人員也是抱着良好的願景。衷心希望所有的醫療進步醫療改革不是以疾病為中心,而是以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