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誰來負責香港人的健康?

相關文章

健朗
健朗
醫療科學學士、公共衛生碩士

過去多個月來,不少醫護人員、以至政客、市民都表達了對政府醫療政策的不滿,對於如何改善香港醫療質素,依舊衆説紛紜。

醫管局人手不足,可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大部分醫管局内部員工都清楚明白,這並非最近才出現的現象。有議員比較香港與鄰近國家及歐美國家的醫生與病人比例,推算香港還需要3000名醫生。要長遠地改善醫療服務質素,增加醫生和護士人手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考慮。不過,單單增加醫科、護士學位,實在遠水不能救近火。至於吸引正在私家市場工作的專科醫生回流,試問又會有幾多位私家醫生,願意在醫管局未有改善其制度的情況下,重返公營醫院照顧貧苦大眾呢?政府繼而考慮聘請海外醫生,但因爲種種理由,現時肯遠赴或回流香港的醫生寥寥可數。精英雲集的食衛局和醫管局管理層,到現時爲止也解決不了本港的醫療問題。

筆者近日出席由香港民主黨舉辦的醫療改革論壇,旁聽關於醫療政策改革的討論,議題相當有骨。列席人士包括黃碧雲議員(下稱黃議員)、前醫管局總監廖錫堯教授(下稱廖教授),梁柏賢醫生(下稱梁醫生),食衛局局長陳肇始(下稱陳局長),醫委會副會長林哲玄醫生(下稱林醫生),以及醫務委員會病人組織委員林志釉(下稱林委員)。

• • •

改革醫療政策困難重重

是次論壇請來黃議員,明顯是為各方協調,除了讓各持分者向公眾交代自己的立場,同時也希望讓公衆明白改革醫療政策的困難。

眾所周知,食衛局、衛生署與醫管局的合作看似密切,但實情並非如此。香港的醫療系統之所以落入今時今日的困局,背後原因千絲萬樓,但都離不開人手和資源的規劃及預算,加上過往多屆政府對規劃醫療系統的願景也有所不同,造成今天的局面,可謂意料中事。

• • •

人力資源預算不準確也是常識?

人手不足當然是這次論壇的討論重點之一。面對人手不足,梁醫生帶著微笑跟與會者宣佈,今年年底會有50位醫生加入醫管局工作,可以減輕臨床服務的負擔。他又笑言,過往在醫管局工作34年,他所負責統籌的人力及資源預算,從來都不準確。聽上去看似理所當然,但提交準確的預算,不正正是醫管局的職責所在嗎?

梁柏賢發言

醫管局内部長期充斥著資源鬥爭的文化,申請新資源需要通過重重難關。除非食衛局派錢,否則管理人員只敢以最保守的方法,估計所需資源的增長。候任HA-CE 高醫生,會否考慮重整預算方針,真正認清港人的需要?聽說,醫管局條例列明,只有行政長官才可以直接指示醫管局運作。筆者有興趣知道,高醫生會否是娥姐的特派專員呢?

• • •

局長繼續孤軍作戰 增加撥款可謂正中醫管局下懷

食衛局向來都是醫生管理的政策局,對於出身於護理系的陳局長,行內流傳她一直都是孤軍作戰。衛生署跟醫管局各自為政,甚至有官員百般推搪責任,缺席重要會議,令正副局長推行政策時都十分吃力。由落手管理上屆遺留下來的自願醫保計劃、統籌及處理機場爆發麻疹、為社區康健中心服務招標、鞏固基層醫療、以至近日控制非洲豬瘟,局長都相當盡責。一次又一次憑著良心幹勁,努力拆解各種醫療健康問題,盡心盡力為社會公共衛生折騰,理應盡得民心。不過,事與願違,市民對食衛局的政策仍然不滿意。或許陳局長的表現太過不過不失,令市民一時間想不起食衛局過去的付出。

論壇期間,黃議員懇請局長撥出更多資源,讓醫管局履行服務承諾。不過,筆者有另一看法,比起恆常經費,醫管局管理層似乎較喜歡一次性撥款。透過一次性撥款,醫管局可以隨意加減和微調醫療服務,同時無需要向公眾交代。不作任何服務承諾,更傾向是醫管局採取的態度。在食衛局沒有增加恆常經費的情況下,醫管局的服務質素不到位,自然也變得理所當然。

引入藥物方面,在仿製藥出現之前,醫管局希望大部分病人能夠以用者自付的原則,承擔全數或部分藥費。醫管局購買昂貴藥物用以資助合資格病人的經費,永遠都來自關愛基金和撒瑪利亞基金。這一來,在不干預市場運作的前提下,可利用納入藥物名冊的程序,誘導藥廠減價。藥廠若要增加客源(即更多病人獲得醫生處方藥物),便無法不減價。二來,隨醫管局喜歡受資助藥物數目可加可減價。昂貴藥物的定價越貴,藥廠受各地政府施壓下就範減價,令利潤極速下降,只能向較細小的市場下手。偉大的李克強總理去年一聲令下,督促藥監局批核新藥,要求藥廠調整價格,隨即多間藥廠旋即減價,令市場進入減價戰。當然,香港也不例外,原本赴港求醫的內地病人知道藥價急跌,便即時返回內地買藥,乾脆不再來香港接受治療。就連最近離開醫管局,轉投私營市場執業的醫生也大受影響,生意大減。筆者認爲,有意離開HA的醫生,如果還覺得私人市場有利可圖的話,可能要三思三思了。

• • •

基層醫療服務的發展綱要

陳局長在論壇中也跟大家分享了第一所社區康健中心將會在九月份開幕。屆時,中心會提供多項身體檢查和教育服務。此外,陳局長也重申社區康健中心還會擔當病人轉介和分流。林醫生 此時也加入評論,指出本港的基層醫療一直停滯不前,認爲政府應加大力度,改善公營醫療機構與私家醫生之間協調,促進公私營協作,有助避免病人不必要地增加HA專科醫生的負擔。

林醫生回想,自學生時代,一直都是同一位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照顧他及家人的健康,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在維護市民健康方面擔當著重要的角色。故此,他重申支持政府鞏固基層醫療服務。事實上,大灣區內城市的醫學大學及機構較早前已經開始邀請香港的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到內地分享家庭醫學專科課程簡介和專科訓練的精髓。由此看來,國家對發展及普及家庭醫學專科顯然有莫大的興趣。鞏固基層醫療服務,對香港在大灣區內的競爭變得很重要。

• • •

醫療政策總是令人失望

作爲前醫管局總監的廖教授提出個人對醫療系統改革是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改革,錢一定要跟病人走。還要建立第三見醫學院,增加人手。故事相當美妙。不在其位,說話也特別輕鬆。

會議結束之時,黃議員對眾人的意見表示深切的失望,皆因眾人所提及的都不是一些新穎的改革方案。人手短缺問題日趨嚴重,局方應當儘快定下解決方案。她又重申,政府需要提供更多資源給醫管局,讓醫管局能夠聘請足夠人手,應付臨床服務負擔。

• • •

奇想

唇槍舌劍的討論過程中,筆者洞悉到當局面對的困難,非一人能夠解決,而是需要食衛局轄下各部門和醫管局好好協調,不能再貪圖安逸。

醫管局內聘有三千多人的IT部門,筆者相信利用當今先進的大數據,協助梁醫生做好人力資源的預算和資源分配,絕對不是一件難事。此外,近年醫療技術發展迅速,臨床醫學也變得複雜和多樣性,醫生向病人解釋病情和治療方案,有如教授過去十年的發展史般的費時,因此衛生署轄下外展教育組的工作變得更重要,讓市民未患上疾病時,已得到求醫時所需要的基本認知。

長遠地,食衛局可與教育局合作,利用現有社會資源,加強中小學童對醫療系統架構和服務的認知,令年輕一代正確利用醫療資源,進一步減低急症室負擔。除此之外,醫管局仍然有很多需要個人自費醫療項目,如昂貴藥物及手術,難免會令患者及家人大失預算,甚至不時有個案因選擇自費治療而傾家蕩產,眾叛親離。為減少這種情況,政府能否立法規管醫管局,盡一盡披露自費醫療服務及藥物價格的義務,好讓市民積穀防飢,為自己的醫療所需作好準備?

健康認知對每一位市民都十分重要,直接影響個人健康及生活質素。在政府推行有效改善醫療政策前,還望各位讀者多增進自己及家人對基本醫學的認知,以及為自己做好醫療開支的預算。祝各位安康!

• • •

文章只屬博客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醫理說立場。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醫療進步-父親給我的啟示

我深信所有的專家醫護人員也是抱着良好的願景。衷心希望所有的醫療進步醫療改革不是以疾病為中心,而是以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