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六秒就有一人死於中風,中風後一年的死亡率高達25%。而在香港的情況亦不遑多讓,中風於殺手榜排名第四,每年奪去約3000人性命。中風可以帶來極度嚴重的後果,約30至40%中風病人會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出現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言語不清等後遺症。八成的急性中風因部分腦血管栓塞而起,兩成因腦血管破裂,都會導致腦組織缺氧、壞死,難以逆轉。所以治療中風分秒必爭,越早治療的成效越佳。
• • •
及早治療乃必要 唯難達到
有見及此,養和醫院在2016年開始推行中風急救治療ASAP計劃,是香港首間提供24小時中風治療的私家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蔡德康醫生引述研究指缺血性中風病人若能於關鍵時間內恢復血液供應,有機會救回部份腦組織,將病人日後傷殘的機會減到最低。「雖然已經知道越早治療效果越好,但要患者在短時間内得到適切治療其實並不容易,所以我們希望在這方面努力。」
蔡醫生指本應公營機構才是最有條件推行24小時中風急救治療計劃的,因為醫管局旗下有24小時急症室。「幸好養和醫院也有24小時門診服務,而我們本身有三位駐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較容易協調工作時間提供24小時中風治療。因此醫院管理層特別希望不同專科醫生可以相互協作,調配工作時間提供這種服務,讓香港市民能受惠。」
• • •
爭分奪秒 需多部門協調促成
溶栓治療已被證實有效治療急性中風。根據目前國際指引,出現中風先兆三小時內進行溶栓治療是最有效的,而醫院能夠在病人任何時候來到都可以立即啟動緊急評估,目標在一小時內給予溶栓治療,才能聲稱自己有24小時中風治療服務。要知道中風評估及治療需要多部門合作,要短時間内完成是很大挑戰。「如果什麼都不準備,碰巧有急性中風病人來到才計劃及安排的話,能夠成功治療的只有1到2%。中風病人不會在先兆一開始便立刻出現在你面前,來到醫院後還要他等兩三個小時已經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

為此,養和醫院花了約一年時間籌備,協調門診部、放射科、病理部、藥劑部、深切治療部、腦神經科中心等跨部門合作,計劃出最有效率的流程。「我們曾經有過多次演習來完善計劃,在確定能夠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評估和治療後才正式運作。」
• • •
腦神經科醫生隨時候命
若然門診醫生在第一步判斷病人為中風,適合接受溶栓治療,且時間仍在發病3小時內,就會啟動ASAP計劃。「這時候我們腦神經科醫生就會於半小時內回到醫院,這期間醫護人員會按照方案為病人完成所有檢查,到我們回來時就可以根據結果決定是否進行溶栓治療,並向病人解釋治療風險。」蔡醫生指,會有20%病人經最後診斷並非中風,但腦神經科專科醫生仍然會回院向病人詳細解釋,讓他們安心。
自計劃推出以來,養和醫院已經幫助了超過60位病人接受急性中風服務。問及曾否為計劃放下重要日程,蔡醫生稱是當然:「知道自己要On call的那天,就不會去太遠的地方。接到通知有急性中風病人時,家庭聚會、醫療會議都要馬上放下趕回醫院。但看到有些病人的復原程度遠超出預期,留院幾天已經可以平安出院,就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 • •
病人符合條件才能接受溶栓治療
目前養和醫院的中風急救治療計劃分為兩個部分:診斷及治療。診斷部分會在一小時內完成中風評估,告知病人是否符合條件接受溶栓治療;治療部分則包括溶栓治療與兩天的深切治療護理等等。「在我們籌備期間,衞生署建議私家醫院要有明碼實價的計劃,讓病人清楚每項服務的價錢。但因為每人中風情況不同,有病人只留院幾天,也有病人需要幾個月,所以我們套式治療計劃暫時只包括頭兩天的住院費用。」
那麼是否一定有床位呢?蔡醫生笑言醫院現在每天病床供應也非常緊張,但ASAP計劃的病人是保證會有床位的。「我們要有一定調配才能承諾實行這個計劃,要不然病人適合接受溶栓治療但沒床位,難道我們還要浪費寶貴的治療時間送他去別的醫院嗎? 」
• • •
認識中風口訣「談笑用兵」
要爭分奪秒,病人自身也可多走一步。知道這點尤其重要,蔡醫生在多年前已經開始致力於中風教育,教導公眾有關知識。「我們一直宣傳翻譯自外國FAST中風徵狀口訣:『談笑用兵』,讓市民一發現這些徵狀時就要馬上去最近的醫院接受中風評估。」
- 談:表達或說話有困難
- 笑:面部表情不對稱/面癱
- 用:單邊手腳不能發力/麻痺
- 兵:即時請「救兵」,報警求助

蔡醫生解釋中風有很多不同徵狀,「談笑用兵」中的三個最為常見。「有研究指有70%急性中風患者會出現三個中的一個或以上。其他徵狀包括突如其來的頭暈、視力模糊、劇烈頭痛等。」但因這些徵狀的指向性不足,並未歸納到口訣之中。
• • •
完善中風生存鏈
中風生存鏈這個概念是指病人從出現徵狀、送院到治療的過程要環環相扣,患者才能得到最適切的治療。首先當然要患者自己對中風徵狀有認識,及時求助,緊接著送院、檢查、治療等步驟,每一步都應緊密相接。「以美國為例,若然救護車接收了中風病人,會第一時間聯絡最近的中風中心,確保患者能最快得到治療。」蔡醫生解釋若然中風生存鏈斷了,病人趕不及接受治療,之後無論醫生多優秀、器材多先進也可能無補於事。
• • •
公私營醫療機構進步 中風患者受惠
醫管局從約十年前起開始提供24小時中風治療服務,從初期只有一兩家公立醫院參與,到今年全部有急症室的公立醫院都有此服務提供,大大提高了中風患者得到及時治療的機會。
蔡醫生又指,近年除了溶栓治療外,還有新的導管介入治療,針對較嚴重的中風個案。導管介入治療是以物理方法移除栓塞的血塊,爭取更長的黃金治療時間。新的造影技術及人工智能分析,更可讓醫生有更多時間提供治療。但相對地醫院就需要投放更多資源設施、配套才能24小時提供此治療。「例如我們會需要新的造影技術及電腦分析,去評估病人還有沒有剩餘腦細胞能夠救治。」蔡醫生期望公私營醫療機構將來都能提供24小時導管介入治療服務,讓更多中風病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