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生命影響生命 從藥業管理層到癌病義工

相關文章

曾為抗癌勇士的Alice乃藥劑師出身,退休前一直在藥業界工作,為女強人一名。因工作關係,她接觸很多癌症病人,卻萬萬沒想到自己有天會成為其中一員。雖然如此,她並沒有被擊倒,反而因此看到了生命的意義和使命。Alice目前積極於教會和一些癌症機構中作義工,與癌症病人同行。「這特別的經歷,是神為我舖好的路。」她特別希望政府能夠向中產的癌症病人伸出援手,因他們未能獲得資助,抗癌藥的價格也非他們能長期負擔。

• • •

事業初有成 看盡患者辛酸

「在十多年前,藥業還未開始發展patient relations(病人關係),通常只是單向與醫生溝通。」Alice當年算是業內第一個Corporate Affairs Director(企業事務總監),需要與病人、政府機構、社福機構周旋,她笑指也是第一次接觸,邊做邊學。Alice沒有想過,她與其他部門的同事經過兩年的努力,負責的疫苗竟成功納入香港政府的兒童疫苗注射計劃,成為東南亞第一個成功例子。

2009年Alice被挖角至一藥廠擔任腫瘤部門的主管,當時有很多腫瘤藥物進不了醫管局安全網,讓病人得不到最適切的治療,故需要一直和政府等各方溝通。在與病人組織交流時,Alice看到他們很多辛酸。「當時公司有一種被譽為magic bullet(魔法藥丸)的根治性抗癌藥,不常出現抗藥性,有病人能夠持續服食9年。」有藥能控制癌症當然是病人佳音,但這何嘗不也是很大的經濟負擔?雖然此藥最後成功進入政府資助計劃,但有些癌症患者未能通過資產審查而需要自費。「當時病人組織就會前來溝通,希望藥廠能提供優惠給長期服藥的病人。他們哭訴已為藥物傾家蕩產,有人自動減藥量,更有人假離婚只求通過資助。」

• • •

港藥騰貴 需多方合作支援病人

明白病人的無助,Alice直言很想幫助他們,無奈自己只屬夾心階層、打工仔。「如果我是老闆一定立刻減價!但藥廠要做生意,減價相對的就要增加銷售量,銷售量又從何來?」 Alice解釋,藥廠通常是global pricing(國際定價)的,由於香港被歸類為advanced economy(發達經濟),所以香港的藥物定價在世界上是算高的。「一些國家如台灣、韓國等有政府醫保資助,但香港沒有。加上香港人少,小市場讓藥廠更難作出讓步。」

幸而現在企業看重社會責任,開始注重與病人的溝通。「所以我當時的職責就是要想一些雙贏計劃,能減輕病人負擔的同時讓銷售額不變。」經過多方協調,公司最後成功找到聖雅各福群會合作。「當時我們是第一間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推出病人藥物資肋計劃(Patient Assistance Program)的藥廠,專門服務一群自費的病人。」

• • •

前後三次發現腫瘤 「這經歷是祝福」

不免慨嘆人生無常,在轉職一年後,Alice確診第三期乳癌。在接受手術、電療及化療後,她休息近一年再次回到工作崗位,一年後的一次定期覆診,醫生發現Alice肺部有陰影,因抽取組織失敗直接進行手術,檢驗後發現切除的組織竟是原發性肺癌。「這是神救我的第一次。有近八成肺癌在發現時已是晚期,我很幸運能夠在很早的時候發現。」

大病初癒,Alice所屬的公司很體貼,為避免她工作壓力太大,讓她轉職負責病人關係部門。「其實這樣是好事,當自己同樣為病人,就會更了解雙方需要。」以為生活會漸漸返回正軌,但Alice的經歷卻不只如此。在2016年年底一次覆診,明明驗血、電腦掃描的結果皆正常,但Alice突發奇想求醫生再為她做一次較仔細的正電子掃描,怎料真的發現另一邊乳房有一小點腫瘤。「很感恩,再次能及早發現,只需用手術切除。神先後救了我兩次。」

「我以前不相信神,我只相信邏輯、相信自己能力。我當時很驕傲,覺得只要努力,沒有得不到的東西。直至患癌,我才發覺原來沒有了健康,我什麼都不是。」Alice感慨,自己以前覺得很享受工作、當女強人,但驀然回首才發覺為此失去了很多,包括健康和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若然你再問我,我會說現在比以前開心。患癌令我改變 ,變得可以看到別人的需要,患病的經歷對我而言是祝福。」

• • •

投身義工 作癌症患者同路人

2016年,Alice在經歷丈夫過世後決定退休。她笑言退休後也很忙碌:「神救了我兩次,我知道這是衪交托給我的召命。」Alice明白自己的背景、學歷、患病經驗的意義,開始當義工照顧癌症病人。在陪診時,她發現很多病人並不了解自己的病,也不懂得和醫生溝通。這時候她的專業就派上用場,可以替病人們解釋報告、問醫生問題等等。

因自身經歷深明病人需要同行者,Alice與教會牧師商討,成立了一個專門服侍癌症病人的團契。 「我們每個月會舉辦活動、邀請醫護人員講講座,家訪及陪診。此外亦有小組時間互相分享勉勵,偶爾一起踏青、烹飪。」雖然Alice享受陪伴病人的時間,但她坦言也有感無力的時候,尤其是看到病人經歷擴散、復發。「最難過是病人有藥無錢醫。眼看很多病人為了不花光積蓄,不得不放棄較好的治療時,我會好心痛及難過。」

• • •

冀政府、藥廠與病人組織合作 制定癌症長遠政策

現在香港有90%癌症病人選擇於公立醫院治療,畢竟長貧難顧,癌症不是傷風感冒般可以看一次就好的。加上目前香港人口老化,每日亦有150個新移民來港 , 政府醫療負擔是百上加斤,雖有預算但因擔心將來的負擔加劇,因此目前資助計劃中的癌症藥物仍然不多。「現在有些標靶藥或免疫治療動輒要50,000元一個月,沒有政府資助,很多中產階級的癌患者也負擔不來,更何況基層的呢?」

Alice建議政府和藥廠可多走一步,多點與病人溝通交流,促進公私營合作,替病人減輕藥物負擔。「政府若然不帶頭的話,其他方面恐怕難以配合。我覺得目前非常需要制定針對癌症的長遠政策,這樣對政府和病人來說都是好事。」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一名基層市民對基層醫療藍圖的寄望

基層醫療與大眾市民息息相關,是個人及家庭接觸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寄望基層醫療藍圖及地區康健中心將來不以服務疾病為中心,而以服務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