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癌症和治療帶來的身體不適,癌症病人在抗癌過程中也承受著難以言喻的精神壓力。由確診時被告知突如其來的罹癌消息,到面對治療副作用帶來的恐懼,再到康復後擔心癌症復發,壓力之大,非常人所能明白。以香港婦女常見的卵巢癌為例,超過三成患者確診時已屆第三、四期,治療較爲棘手,而且卵巢癌復發率達70%至80%,患者面對治療的壓力之餘,更擔心癌魔他日會捲土重來,雙重夾擊之下,容易被壓力擊潰。
• • •
精神健康影響癌症治療質素
婦科腫瘤科顧問醫生朱敏儀醫生出席由社企銀騎士舉辦的《卵巢癌精神健康工作坊》時表示,過去曾遇過不少個案,患者因精神壓力太大而影響治療質素。「 曾有病人害怕化療的副作用,對醫院極之恐懼,由家中出發到醫院的途中已出現腸胃不適、嘔吐的症狀;亦有病人抵受不住化療帶來的心理壓力,唯有中止療程,難免對療效大打折扣。」對於這些患者,朱醫生表示或有需要轉介至精神科專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作心理輔導。
同場亦有一位卵巢癌患者分享自身經驗。75歲的陳太確診卵巢癌時已屆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大腸,需要立刻啓動化療。陳太憶述,當時對化療亦存在心理恐懼,首次接受化療的時候更出現氣促的症狀,幸好醫護團隊察覺,爲她調較落藥速度,才得以舒緩化療帶來的不適。接受第六個周期的化療之後,陳太原應該接受手術切除腫瘤,惟她擔心手術後需要佩戴造口袋,對生活造成不便,向醫生反映後,醫生決定再施行三針化療,將腫瘤進一步縮小,減低切除腫瘤時製作人工造口的需要。陳太尤其感激醫生為她清晰講解治療方案的利弊和流程,讓她對前路的方向更有把握。

朱醫生强調,陳太的個案屬個別例子,皆因較少患者會接受一共九針化療。她認爲癌症患者的不安多源於對前路的未知數,若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掌握更多資訊,便能減少内心的不安。朱醫生表示,醫護亦會站在病人的角度設想,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例如有病人希望於較爲寧靜的環境接受化療,我們便安排治療區的一角給她。」她又坦言,公營醫療的資源緊絀,難免忽視部分病人的心理健康需要,唯有嘗試為病人做多一步,醫院内有醫生、護士自發成立組織,每月舉辦見面會,希望為病人解答門診時未有時間解答的問題和煩惱。
• • •
新型療法增治療卵巢癌希望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過去20年,卵巢癌的新症數目由 296 宗飆升至 598 宗,升幅達兩倍,而且推算數字會持續上升,情況令人關注。
朱醫生表示,不少患者發現有卵巢癌時已擴散至腹膜或淋巴等其他部位。由於盆腔與腹腔相通,若腫瘤一旦侵蝕了卵巢的表皮層,便會迅速擴散盆腔,繼而擴散至整個腹腔。因此,卵巢癌除了擴散速度比其他癌症快,死亡率亦偏高,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只有20%左右,而每次復發都會減少患者生存期。幸而近年醫藥進步,令死亡個案維持平穩。
治療方面,手術和化療方案均可緩解患者的病情,但仍然難以避免癌症復發,而根據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治療指引, PARP 蛋白抑製劑則被認爲卵巢癌較有效的最新維持治療方案。
至於近年興起的免疫治療,則尚未有足夠證據證實有效應用於卵巢癌。惟朱醫生表示,現今醫藥發展一日千里,假以時日免疫治療能否應用於卵巢癌,實屬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