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本港女性的頭號常見癌症,每年確診人數由1993年的1,000多宗上升至2016年超過4,000宗,升幅達三倍,且未見回落跡象。要對付乳癌,及早診斷可謂關鍵,皆因早期乳癌存活率超過九成,而且患者接受的治療副作用較少,也可減低患者的醫療開支和社會的財政負擔。然而,香港至今仍未落實全民乳癌篩查,以致不少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錯失治療黃金時間。反觀如英國、加拿大等於多年前已推行全民篩查的國家,患者確診時主要仍處第一期,顯示全民篩查可將乳癌確診期數推早,減低社會整體乳癌死亡率。
• • •
全民篩查落後亞洲其他地區
由香港乳癌基金會創立的香港乳癌資料庫今日公佈第十一份年度報告,並發表全港首項以超過十年數據為基礎的乳癌趨勢研究。是次研究比較資料庫由2006年起至2017年間收集到的19,000個乳癌患者數據,分析乳癌患者的檢查習慣、風險因素及治療有何轉變。
研究發現,過去十二年間,本地患者的最高確診期數比率一直為第二期,較一些有推行全民篩查的地區遲。即使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早於2011年批准3D乳房X光造影作爲乳癌篩查和診斷的方法,而全球多國亦有多份研究證明3D乳房X光造影能夠減低乳癌死亡率,惟本港乳癌死亡率多年來卻未見明顯下降趨勢 ,反映本地女性未能受惠於醫學進步而提前診斷。

以鄰近地區台灣爲例,早於20年前已開始乳癌篩查計劃,除大幅減少30%第二期以上的乳癌,更將整體乳癌死亡率減低41%。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主席張淑儀醫生早前到台灣進行交流,她表示:「全台灣共有200多家乳房X光造影醫療機構通過政府部門認證,如檢驗結果不準確,醫生需要重新通過培訓,確保檢驗質素有保證。而且,有一半篩檢是由80台流動車進行,方便一些居住在較偏遠地區的市民進行檢查。」她相信如能在香港這片彈丸之地提供流動車進行篩查,相信會有更多女性受惠。

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成員邱振中醫生認為,推行乳癌全民篩查需要完善配套,包括放射技師、放射科專科醫生的人手安排、確診後與病人的跟進流程等等。「公營醫療的人手緊絀,有説法建議可加强公私營合作,將某部分服務外判至私營市場,惟亦有人憂慮這會加劇公營醫療的人手流失,加劇公營醫療的服務負擔。因此,我們一直倡議『 全民篩查三步走 』方案,建議政府分階段落實全民篩查:一,馬上落實現行政策,為高風險婦女進行定期篩查;二,考慮在較低收入及錄得較高晚期乳癌比率、較低篩查率的地區進行先導計劃。三,總結上兩步的經驗,推行全港性的乳癌篩查計劃。」他又補充,政府遲遲未落實全民篩查的原因之一在於香港缺乏本地數據,難以驗證全民篩查對降低乳癌死亡率的成效,但他認爲,這是雞與鷄蛋的問題,倘未有全民篩查,便難以在香港收集足夠本地數據。主席霍何綺華女士亦表示,「政府一直聲稱在等待港大相關研究完成,方可作出進一步的考慮,事實上,現行政策無需等待,可以馬上落實,即時讓高乳癌風險的女士受惠。」
• • •
自行檢查難發現早期乳癌
研究同時發現,雖然經多年來的教育和推廣,乳癌患者接受過X光造影的比率錄得升幅,惟仍然只有一成本地患者經乳房X光造影確診乳癌,其他患者大多靠自行檢查發現,而且定期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的比率更下跌11%,顯示不少患者忽略定期檢查的重要性。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成員熊維嘉醫生强調:「由於早期乳癌未必有明顯症狀,難單靠自行檢查發現。如果女士們只偶然接受一次X光造影,就不能好像定期檢查的其他人士般,有較大機會在乳癌未成形時就得以確診,繼而盡早接受治療。」

有在場分享的乳癌病人憶述,大約八年前開始有接受定期乳健檢查,每隔兩年便檢查一次。由於一直沒有問題,也沒有摸到任何硬塊,於四年前開始便沒有定期接受乳健檢查,直到最近被舊同學催促再接受檢查,才驚覺患上乳癌。經檢查後發現,腫瘤位於乳房較深位置,如到摸到硬塊時才檢查,相信爲時已晚。

在生活習慣方面,乳癌風險因素與患上乳癌之間的關係愈見明顯。有不良生活習慣(如過重或癡肥與有飲酒習慣)的患者數目比例維持上升趨勢,顯示十二年間乳癌患者生活習慣非但沒有變好,反之正每況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