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免慢性病來襲 做好健康「供」「防」

相關文章

李國棟醫生
李國棟醫生
智經研究中心理事李國棟醫生是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多年來積極推動家庭醫學發展和基層醫療健康制度,他現為世界家庭醫學組織主席、第十三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醫藥衞生界別委員、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成員、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委員。

非傳染性疾病(又稱慢性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隱形殺手」。據世衞數字,2017年全球死亡人數達5,600萬人,當中七成以上死於慢性病[1]。本港慢性病患者人數持續增加,2016/17年平均每10人約有3人患有慢性病,而且全港有超過七成65歲及以上長者為慢性病患者,所需的醫療資源不可小覷。再者,這健康殺手一般不會立即致命,而是不知不覺地潛伏在側,只要我們疏於防範,各種慢性病引發的致命病變便會猛然來襲。話雖如此,慢性病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因此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和提高市民的健康意識,能成為守好健康第一度防線的關鍵。

• • •

市民看似注重健康    不足四成年年驗身

近年香港掀起運動熱潮,大氣電波中亦不時看到宣揚健康飲食法和養生之道等節目,追求健康似是靡然成風。但即使奉行公認的健康生活方式,也未必能避開「隱形殺手」,其他致病因素(如遺傳)也會為它製造潛伏的機會。此外,市民大眾慣於感到身體不適時才去求醫,但有些病並不一定有明顯病徵,容易令人掉以輕心。事實上,根據衞生署2017年公布的人口健康調查,近半受訪者患慢性病而不自知,竟是透過該調查的健康檢查才首次發現自己患病[2]。要令這健康頭號殺手及早現形,方法之一是定期檢查身體。

然而,我和智經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早前完成的《治未病之病:發展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研究報告(下稱「智經報告」)發現本港定期接受身體檢查的人口比例僅由2003/04年度的23.2%,升至2014/15年度37.6%,人數需增,卻仍不足四成[3]。由此可見,在這以健康掛帥的年代,港人雖較以往更注意個人的生活習慣,但仍有過半數人未有定期檢查身體,反映市民有必要加強對疾病預防的意識。

定期檢查身體
香港平均每10人約有3人患有慢性病, 但過半數市民未有定期檢查身體。

定期檢查身體無疑是預防疾病的好習慣,只是有些重視自己健康的人士誤以為每年接受套餐式體檢便能有效識別健康風險。影響健康的因素複雜繁多,又豈能「一本通書睇到老」?想知自己真正需要甚麼檢查前,應先諮詢醫生,由他們針對個人的狀況,作適當評估後決定。而「家庭醫生」一如其名,與病人關係好比家人般密切,對病人的健康狀況亦瞭如指掌,可為病人建立個人終生身體資料庫,是他們一生的健康夥伴。由於醫患關係持續,家庭醫生最了解病人的個人及家族病史、長期身體變化等,因此由他們量身訂造檢查安排,可讓病人避免不必要及重複的檢查。

• • •

調整預「防」護理策略 建新局領軍突破障礙

定期檢查身體屬預防保健重要的一環,後續的健康促進活動,包括保持健康生活習慣亦是為自己健康負責的表現。而在持續的健康攻防戰當中,有政府為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制訂藍圖,亦有家庭醫生和跨專業醫護團隊充當守門人,市民並非孤身作戰。話雖如此,政府早年已開始推展基層醫療健康護理服務,以鼓勵市民預防疾病,減少住院需要,可惜發展近30年效果仍未如理想。隨着香港高齡海嘯迫近,若要鞏固基層醫療這第一度防線,政府有必要加緊調整現行的預防護理策略。

智經報告探討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緩慢的原因,發現預防護理工作現由衞生署、醫管局、私營醫療及社福團體等不同機構各自提供,服務零散而且缺乏統籌,故市民較難在社區內獲得一站式基層醫療護理。若政府能把握成立地區康健中心的契機,賦予其協調及統籌的角色,凝聚醫護人員、非政府組織、區議會、義工團體及慈善機構等社會和社區資本,盡快建立一個覆蓋全民的「醫福社」地區健康網絡,相信可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對市民建立防病意識及社區護理發展亦能起提振作用。

地區康健中心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左)在葵青地區康健中心講解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的工作進度和未來計劃。旁為食物及衞生局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處長蔡宇思醫生。(圖片來源:GovHK)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將加快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鑑於全港18區將陸續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面對龐大的工作量,政府有必要加強規劃和統籌、持續改善質素,以及有效善用資源;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提升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的職責,成立「基層健康管理局」,以法定組織的形式監督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發展,獨立監管及評估各醫、福、社營運者的服務,並制訂針對社區護理的法定監管程序、行政管理安排和質素評估制度。由於新成立的「基層健康管理局」須肩負行政、監察執業等不同職責範疇,以切合社會對醫護服務的需求,故應當獲政府獨立財政撥款,以有效規劃和分配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財政預算和資源,令本港醫療系統有足夠儲備,與慢性病打持久戰,減少未來「治已病」的沉重醫療開支。

• • •

社區基層醫療人才「供」不應求    須培訓及整頓醫護大軍

政府一方面希望完善基層醫療健康制度,使本港整體醫療體系得以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卻面對醫護人手供不應求的挑戰。據政府推算,到2030年,在各基層醫療護理人員中,只有藥劑師及脊醫是人手比較充裕的職系,其他醫療專業人手均短缺,特別是普通科護士(欠1,669人)、西醫(欠1,007人)及物理治療師(欠933人)。醫生、護士及物理治療師的人手嚴重不足,將會對醫療服務供應造成巨大壓力。

在基層醫療健康團隊中,家庭醫生守在最前線為市民健康把關,其專業培訓水平與服務質素息息相關。家庭醫生不單替病人治理疾病,亦照顧病人的身心健康需要,辨別健康風險因素及預防各種疾病。曾接受家庭醫學培訓的醫生,能有效支援跨專業醫護團隊提供服務,並與病人一起應對各個健康議題。他們能協調慢性病患者所需的跨專業醫療服務,減少併發症及改善健康。

可惜,根據2015年醫療衞生服務人力統計調查,曾接受或正接受專科培訓的在職醫生中,只有8.6%選擇家庭醫學。政府可考慮增加資源發展家庭醫學,包括增加持續進修的誘因,鼓勵更多醫生接受家庭醫學訓練,以及在社區內提供更多有關基層醫療健康的導引課程及持續進修活動,提高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效率和質素,促進市民與家庭醫生之間的信任。

政府投放在醫療方面的經常開支在過去十年平均增長7%,在2018至19年度公共醫療開支為712億元[4],其中635億元為對醫管局的經常資助[5]。根據智經《增資源 拓渠道 強化香港基層醫療健康》研究,2016/17年度本港公共基層醫療開支為102.6億元,佔整體公共醫療開支的13.7%[6]。政府必須「兩條腿走路」,在現行醫院撥款機制外,預留充足撥款配合社區健康服務的提供、地區醫護人手和支援人員的培訓。 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香港應做好「供」「防」準備,以面對高齡海嘯所帶來的健康威脅。


[1] 「全球十大死亡原因 『頭號殺手』是什麼」,取自BBC中文網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7474256 ,最後更新日期2019年3月6日。

[2] 「第二次人口健康調查主要結果發布」。取自政府新聞公報網站:https://gia.info.gov.hk/general/201711/27/P2017112700581_272855_1_1511779135272.pdf,最後更新日期2017年11月27日,第23及25頁。

[3] 「治未病之病:發展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取自智經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auhinia.org/assets/document/20190910/Full_Report_20190910_CHT.pdf,2019年9月10日。

[4] 「增撥資源 提升醫療服務」,取自政府新聞公報網站:https://www.news.gov.hk/chi/2018/02/20180228/20180228_104540_809.html ,最後更新日期2018年2月28日。

[5] 《行政長官2019年施政報告》附篇第六章,行政長官辦公室,2019年10月16日,第63頁。

[6] 「增資源 拓渠道 強化香港基層醫療健康」,取自智經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auhinia.org/assets/document/20190417/Mini_Study_CHT_170419.pdf,第13頁,最後更新日期2019年4月17日。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醫療進步-父親給我的啟示

我深信所有的專家醫護人員也是抱着良好的願景。衷心希望所有的醫療進步醫療改革不是以疾病為中心,而是以病人為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