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腦神經科,總抺上一絲神秘的色彩,全因人腦結構高深莫測,腦神經系統錯綜複雜,儼如滿佈九曲十三彎的大迷宮。當一個人願意耗上光陰,一頭栽進大迷宮中,埋首享受尋找出路的挑戰和樂趣,直覺此人性格應帶點古怪,或像不苟言笑、古板嚴肅的日本漫畫主角「怪醫秦博士」。
不過眼前的曾建倫醫生,癲覆了筆者對腦神經科專科醫生的想像。他笑容可掬,笑聲爽朗暸亮,加上個子高大,說話簡潔有力,倒像武俠小說中的俠客,原來武俠小說,恰好是曾醫生兒時的最佳玩伴。「因為那時沒什娛樂,哈哈!」他笑說。
金庸筆下的經典武俠小說,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曾醫生自然也不例外,當中最愛的作品是《笑傲江湖》。以為他最喜歡的人物必然是主角令狐沖,豈料答案相當出入意表,他最喜歡竟是甚少出場、將絕招「獨孤九劍」秘傳給令狐沖的隱世高手風清揚。「他是華山派師祖,是金庸小說中武功最強的人,可謂武林高手中的高手。其絕招『獨孤九劍』包含九套劍法,針對不同的兵器。他當時已隱世埋名,因此將絕學傳給令孤沖後,也吩咐他不要告訴別人,令狐沖因而得以稱霸武林。」
• • •
與病人互動 診斷中風關鍵
風清揚武功蓋世,卻歸隱華山,低調的作風,曾醫生也不相伯仲,過去鮮有接受訪問。但原來他曾出版醫療小說,五年前他與心臟科專科黃品立醫生聯手創作《心腦歷程》,以認知障礙症、腦癇症、腦部創傷和運動神經元病為題材,根據真實臨床個案編寫四個故事,當中更化身為「魯醫生」,深入淺出解說各種腦科病,並充分流露「魯醫生」對病人及家屬的關切。惟問他年少時可曾想過棄醫從文,他耍手擰頭謙虛道:「拿起枝筆就辛苦,寫文不適合我,我只懂看。」

對風清揚的欣賞和敬重,或多或少是曾醫生個人的投射,反映他對「武藝」的追求。回想當年他選擇「修煉」較冷門的腦神經科專科,正因腦科博大精深,是一門很考個人功力的專科。「大部分腦神經科疾病如中風,主要靠臨床診斷,基本上看完病人,從臨床㿂狀已可確診,講求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溝通和互動,而非依賴精準的高科技檢查,因此醫生的功力和經驗很重要;加上腦科仍存在很多未知數,有待研究,很具挑戰性。」
風清揚的絕招包含九套劍法,但曾醫生診斷不同腦科病的劍法並不花巧,有如中醫的「望、聞、問、切」,手中無劍,但心中有劍。「以柏金遜症為例,從觀察病人手震的情況、行路的步履、說話的表現,已經可以診斷;至於中風患者,由於中風後會局部性影響左腦或右腦的血管,引致的缺損多是單邊,如身體其中一邊靈活性出現問題、協調較差、出現麻痺,或是言語表達困難、咬字不清,皆是中風的徵狀。」
• • •
聽筒代劍 聆聽血管聲音
除了用眼觀察,留意病人言語,曾醫生亦會以聽筒代劍,聆聽血管的聲音,初步診斷後,才利用儀器再作更精密的檢查。「在檢查上,可從聽筒診斷有否出現血管狹窄的跡象,尤其是頸部的血管,以及心跳是否規律,以判斷中風的風險。曾有一位病人,本身因其他病求診,發現他身體不太協調,說話不太清晰,因此建議他接受磁力共振檢查血管,結果發現其腦血管收窄的情況嚴重,隨時有機會出現栓塞,導致血管下游缺血,繼而引致中風。」
曾醫生續稱,有些病人若曾出現小中風,即單邊身體出現上述缺損,但持續半小時至一小時便回復正常,已代表血管曾出現阻塞或缺血,因此須向病人了解腦血管病的風險因素,如有否「三高」,即高血壓高、高血糖、高膽固醇,以及食煙飲酒、不良生活習慣等,以及早預防中風。「如血壓控制得宜,中風的機會已可減半。其實急性中風的處理,關乎一般市民對中風的認知,倘若出現癥狀卻不以為意,自行休息,未有立刻求醫,將耽誤治療中風的黃金機會。」
• • •
中風患者打擊大 需同理心鼓勵
中風為較常見的腦神經科疾病之一,但有別於病情轉變較慢的柏金遜症和認知障礙症,患者一旦急性中風,有如遇上人生風暴,每一分鐘可導致一百萬個腦細胞死亡,因此必須爭分奪秒治療,否則有機會半身不遂甚至死亡,每年就有3000名港人因中風死亡,三至四成存活者失去自理能力。
「中風對一個人的打擊很大,本身曉行曉走,活動自如,一下子跌落谷底,失去活動能力,日常起居要人協助,要接受翻天覆地的轉變和落差,相當不容易。雖然可以慢慢從谷底爬上去,但不知何時何日才有進展,因此要給予病人更多的鼓勵。」

行醫二十七年,曾醫生認為一位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除了具備醫術外,最重要是有一顆同理心。「大部分腦科病是長期的慢性疾病,並非如外科疾病般做完手術可以徹底根治。每次見完病人,他不會很快復原,也未必完全幫得到他,病人往後的日子,需要與病共存,因此要有同理心,多些關心病人,尤其是對待中風的患者。」
• • •
改變生活方式 遷就能力上掣肘
他憶述,曾有一名伯伯,中風前經常周遊列國,平日愛駕車到處遊玩,品嚐海鮮美食。惟中風後手腳不再靈活,出入須依扶拐仗,活動受到限制,出沒範圍也只限在家附近,連海鮮也不再吃,終日鬱鬱寡歡,意志消沉,每次覆診都追問何時才會好轉。
「他覺得自己很沒用,情緒很差,當時用了很多方法,為他安排不同的復康治療,也建議他請工人陪同出入,希望可鼓勵他嘗試做回中風前做到的事。但當過了一年康復期,進步的空間始終有限,尤其是對於年紀大的病人,惟有勉勵他改變生活方式,以遷就能力上的掣肘,如走不到遠路,可改為坐輪椅,讓工人推他出入,即使旅行都可以坐輪椅去,在能力範圍內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最重要是讓他有實際的期望,畢竟中風的病人,可能會停留在某個階段很久,要從旁慢慢引導他接受現狀,明白自己至少不是情況最差的一個。」
• • •
預防中風 從年輕開始保養血管
不少病人已相識逾十載,曾醫生已視他們為朋友看待,「我很享受和病人傾計,有時覆診也不只說病情,也會笑談上次覆診後去過哪裡遊玩。」有時曾醫生也會主動約病人吃飯聊天,「不一定要在診所才可與病人見面,社交生活也可以見面。中風病人應該活躍一點,多些社交生活,保持心情開朗,對病情也有幫助。最重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放棄。」
不過行醫多年,也總有遺憾,曾有病人因急性缺血性中風,經搶救後滿以為大步?過,惟最終也敵不過死神。「以為可以幫到他,朝早巡房還有傾有講,豈料下午卻出現併發症,不省人事。」中風無疑影響深遠,曾醫生指出要及早預防,必須從年輕開始保護血管,除了定期體檢,控制血壓、血糖及膽固醇後,亦應戒除煙酒,保持恒常運動,注意體重管理和壓力管理。「有些患者中風後,找不到任何風險因素,純粹生活相當忙錄。其實壓力都會有影響,因此也要抽時間放鬆減壓。」
曾醫生平日也會盡量抽時間跑步和游水,工餘最愛與太太去旅行,笑看風雲。兩口子已踏遍二、三十個國家,七大洲之中只餘非洲和南極洲未去過。「每次旅行,盡可能不重覆,最愛觀賞自然風光。」問他最喜歡的國家,他笑言:「每一個都喜歡,因為每一個地方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去旅行不要抱著要『得到』的心態,而是應抱著欣賞的心態。」
• • •
每一位病人 皆是人生的師父
總結行醫生涯,問他作為腦神經科醫生,何與風清揚有相同之處?他笑說:「最重要『有嘢』不要收藏,如有人討教,應將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授給他人。很多腦科病由病發至後期,可以是十多年的時間 。」 他鼓勵年輕醫生要多爭取機會鑽研和揣摩,豐富經驗。
令孤沖有幸遇上風清揚作為人生的師父,得以稱霸武林,而在曾醫生眼中,每一位病人也是其人生的師父,「所有寶貴的經驗,都是從病人身上學習和累積。」每一位病人,也讓他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抱著欣賞的心態,珍惜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