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醫管局的人事困局-從人手不足到無掩雞籠

相關文章

朱頌明醫生
朱頌明醫生
朱頌明醫是香港基督教聯合醫院的名譽顧問醫生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及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學系)的名譽副教授,亦是現任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考官 。 他是基督教聯合醫院的前任內科部主管(2009至2o11)及顧問醫生(20o7至2019) , 亦是英國倫敦聖托馬斯醫院的訪問顧問(2013) ,他亦是美國胸肺科學會(港澳分會)的前任會長(2007至20o9)及會督(20o9至2013) 。 朱醫生有廣泛的臨床經驗及醫學研突興趣,其中包括: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慢性阻塞性肺病、無創呼吸機、家用呼吸機等。他在2003年帶領聯合醫院一群醫護人員對抗非典型肺炎(沙士) 。朱醫生亦曾代表世界衛生組織及香港特區政府,前往越南及泰國協助當地處理禽流感。

朱頌明醫生於聯合醫院服務三十年,大約半年前因達退休年齡才離開醫管局,轉往私人執業。醫管局曾對外宣稱會挽留退休顧問醫生當兼職,但朱醫生表示未有考慮。「醫管局常指要看預算,每年更新合約,難以配合生涯規劃。」於醫管局工作三十載,朱醫生看盡醫界變遷,對人事感受尤深。他期望有人能夠打破僵局,從根源解決目前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

冀醫管局改善與僱員關係

醫管局作為醫療界最大僱主,自然在醫護人手不足上責無旁貸。朱醫生指人都是『均真』的,若然視員工為一個用完即棄的螺絲釘,員工自然也會用打工心態工作,造成惡性循環。

「如果醫管局能夠禮待及尊重員工,給予好的工作條件讓他們發揮所長,他們很自然就會回頭。」只有在有足夠人手的情況下,醫管局的研究和服務質素才能得以提升。

近年時有聽聞醫療界一些前輩批評後輩,指他們都愛選擇皮膚科、眼科、放射科等較容易轉往私人執業的專科,一心只想賺錢。「這的確是部分事實。」但朱醫生表示理解他們的心態:「相較我們從前,我看得到現時醫管局醫生的薪金、晉升與受訓機會並無進步。他們脫離不到on call 36小時的困境,合約條件亦較差。他們想盡快成為專科醫生,脫離醫管局自立也是逼不得已。」

晉升制度尚有進步空間

近期新聞常有狙擊醫管局的決定與政策,先是高層寧願以魚蛋、燒賣犒賞,花時間找藝人拍片為員工打氣,也不去解決根本問題;後有推卸管理責任為醫療責任。問及高層為何會有此等想法,朱醫生解釋與制度有關:「在政府醫院升職,通常不是因為你能力高,而是碰巧你的上司退休。」所謂人望高處,當有能力的員工得不到晉升機會,又有更好的發展空間時自然會選擇離開。

「引海外醫生」聚焦錯誤  

針對醫管局人手不足,引入專才方案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竟有政黨提出豁免執業試。對此,朱醫生指計劃聚焦錯誤。的而且確,在公立醫院排期動輒兩三年,私家醫生收費又昂貴,但其實真正不夠的只是專科醫生。「如果你只是傷風感冒,需要排幾年嗎?不會!因為滿街都是普通科醫生。而等不及公營專科,去私家診所為何收費昂貴?因為私家的供應也不足。」

朱頌明醫生
朱頌明醫生曾經直指香港醫療正處於十字路口,期望港府能夠作出有智之舉。不過時至今日,醫護人手仍然不足、公院依舊超出負荷。

在香港要成為專科醫生,需要畢業後一年實習、七年在職訓練才有資格。「但考到牌照也只是一個開始,代表你掌握了那個範疇的基本功。要成為獨當一面的專科醫生,至少再需要多五至十年經驗。」數數手指,從現在起增加醫科畢業生,從畢業到成為有質素的專科醫生至少要十多年。

「無掩雞籠」 低端醫生定湧港

那麼在等待這批醫生的期間,何不考慮海外醫生?

「如果你已經在外國當了十幾年醫生,有自己的診所,或已經在醫院做顧問,為何要連根拔起回香港?難道是貪香港樓價低、空氣好嗎?」

問及重金禮聘的可能,朱醫生苦笑:「就算醫管局願意高薪聘請,海外專科醫生會不會願意在醫管局工作?其實答案你已經可以想像得到。」

延伸閲讀:今非昔比?香港醫療錯過的十字路口

回到現實,如果香港變成「無掩雞籠」,是醫療水平較高的國家還是較低的國家的醫生會大量湧入?看來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畢竟每個人移民的共同原因,是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改善當地人的生活。

醫療非「言商」 供應增加收費下降

雖說從經濟學角度,供應增加自然令收費下降,但並不能套用於醫療之上。「這個說法完全錯誤,因為醫生不是加減乘除數這麼簡單。酒樓侍應可以口頭教幾句就開始工作,但醫生要訓練十多年,怎樣隨便找人補上?醫生就像紅酒,講求年份。新紅酒再多,老紅酒也不會因而降價。」假設大量醫療水平較低的國家的醫生湧入,有了墊底的,本地醫生自然水漲船高,到時候不但醫療水平不會提升,有質素的醫生收費還會越貴。

朱醫生舉例說明:「假設A醫生不懂微創手術,B醫生懂,B醫生收費自然較昂貴,但病人仍然會光顧他。」由此明白,醫生的競爭力並不是關乎醫生的數量,而是看質素、技術及訓練。

智慧 制度 資源 缺一不可

「醫管局最省錢不是請廉價勞工,是令市民對其完全失去信心,全人投保私人醫保,光顧私家醫生。」在此大勢來臨之前,醫管局要力挽狂瀾談何容易?問及朱醫生對醫管局的建議,他指首要的是「止血」,但不能單靠銀彈政策,應給予合理的員工待遇及工作環境吸引醫生回巢。他又指制度改變需要有智慧的領導層去執行,若然能由能力出眾的醫生管理醫管局,香港醫療才有機會得見曙光。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