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今非昔比?香港醫療錯過的十字路口

相關文章

朱頌明醫生
朱頌明醫生
朱頌明醫是香港基督教聯合醫院的名譽顧問醫生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及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學系)的名譽副教授,亦是現任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考官 。 他是基督教聯合醫院的前任內科部主管(2009至2o11)及顧問醫生(20o7至2019) , 亦是英國倫敦聖托馬斯醫院的訪問顧問(2013) ,他亦是美國胸肺科學會(港澳分會)的前任會長(2007至20o9)及會督(20o9至2013) 。 朱醫生有廣泛的臨床經驗及醫學研突興趣,其中包括: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慢性阻塞性肺病、無創呼吸機、家用呼吸機等。他在2003年帶領聯合醫院一群醫護人員對抗非典型肺炎(沙士) 。朱醫生亦曾代表世界衛生組織及香港特區政府,前往越南及泰國協助當地處理禽流感。

朱頌明醫生在2013年曾經撰寫文章《可有豪情勝舊時》,直指香港醫療正處於命運的十字路口,期望港府能夠作出有智之舉,保留並傳承香港醫療本身的優勝之處。當中字字懇切,憂慮之情溢於言表。時至今日,朱醫生因達退休年齡,從公營醫療功成身退,而醫療界的爭議仍是有增無減。醫護人手不足、公院超負荷、醫療事故頻發,情況令人堪慮。「香港醫療界以往真的是享負盛名,但老實說,現在我擔心我們已經錯過那個十字路口了。」朱醫生嘆息。

昔日醫療資源短缺 卻成績輝煌

談及香港昔日醫療成就,朱醫生眼裡有難掩的光芒。「常聽到香港人說自己在看哪個名醫,但又知不知道其實香港有些世界知名的醫生和教授,連其他國家的醫生都要來跟他學習?像是兩位香港醫療界開山祖師,已故的達安輝教授、王源美教授,及後有黎青龍教授、袁國勇教授、陳國璋教授等,他們全部都是世界權威,連國際有關研究都需要他們作評審。」

雖然西方國家醫療體系先進,也有更多資金,但研究較少針對華人多發的病例。香港師承西方醫療體系,貫徹他們的嚴謹與訓練方式,但主要研究華人多發病,故能在東西夾縫獲得漂亮的成績。朱醫生又指,當時投入醫療的金錢並不比現在多。「上述前輩有一些屬服務單位而非研究單位,並無龐大研究基金供運用,全憑個人努力與智慧一步步打拼。他們的研究成果,直到現在仍然持續在國際發光發熱。」在欠缺資金的情況下尚能做到揚名國際的研究,若然港府願意投入更多資源,香港的醫療成就又豈止如此?

聯合醫院中的意外收穫

朱醫生退休前在聯合醫院服務三十載,但原來其醫者生涯是在瑪麗醫院開始的。問及朱醫生當初為何轉往聯合醫院工作,他以金庸所著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比喻:「其實就好像張無忌一般,無論是武林正宗還是所謂邪魔外道的武功都去學,最開心的就是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朱頌明醫生
朱頌明醫生於聯合醫院服務三十年,大約半年前因達退休年齡才離開醫管局,轉往私人執業。

原來在三十多年前,瑪麗醫院可算是「武林正宗」,規模較大、資源也較多。而當時聯合醫院為傳教士營運,並沒有政府資助。朱醫生打趣道:「如果說有錢有儀器的是『二世祖』,我們就是『二奶仔』吧。」雖然資源少、儀器少,但朱醫生很喜歡聯合醫院的文化:「當時醫患間的隔膜較少,相對以病人為中心。這一點吸引了很多醫生,袁國勇教授也是其中之一。」

延伸閲讀:醫管局的人事困局-從人手不足到無掩雞籠

在資源不多的情況下,院方自然需要更多創新,思考如何幫到病人。「現時制度相當壁壘分明,不會有醫生又做內科又做外科,還去研究微生物學。但以前在聯合因缺人手,變相我們有自由度可以多作嘗試。」看似缺東缺西,但正因如此,醫生們才會跳脫舒適圈,收穫豐富。

恐「鹿港小鎮」面目全非

聯合醫院從「缺人缺錢缺儀器」,到加入了醫管局旗下,情況有否進步?朱醫生慨嘆資源稍微改善並不等於服務會改善,又坦言擔心現在的「麥當勞文化」會把聯合醫院舊有的良好傳統抹煞。「有聽過台灣歌手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嗎?歌曲中描述台灣很多地方逐漸進步,如台北已變成大都會,很多小鎮小村渴望發展,卻因此失去了一些珍貴的東西。情況就好比現時的香港醫界。」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繁榮的都市/過渡的小鎮/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望港府明白醫療非負荷

訪談中朱醫生多次強調香港醫療絕對有發揮優勢的條件,但需要領導智慧和資源。問及如何看現屆政府的取態,朱醫生直言:「你看政府如何分配錢就知道了。他們往往覺得投錢在醫療上是負擔,但其實醫療研究並不如初創企業般『燒銀紙』。找到新的治療方案可以令無數市民受惠,亦可賣得專利,是雙贏局面。」無奈醫管局高層對研究不求甚解,又不願與研究人員接軌,故不懂箇中道理。

香港醫療彷如落魄詩人,空有條件而懷才不遇。唯得明君賞識,才能一洗她的沉沉頹氣。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致腫瘤科醫生的信

腫瘤科醫生不僅是一個醫生,更是一個心理輔導員和朋友。他們能夠理解病人的情況和需求,並給予他們最好的建議和支持。衷心感謝腫瘤科醫生的貢獻,並讚揚他們的勇氣和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