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貧血因為鐵質不足?】分清慢性病貧血與缺鐵性貧血症狀

相關文章

蔡曉陽醫生
蔡曉陽醫生
蔡曉陽醫生為公共衛生醫學專科醫生。蔡醫生現時於中大醫務中心全康診所擔任顧問醫生,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名譽臨床助理教授,亦爲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蔡醫生的專業資格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公共衛生醫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香港社會醫學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公共衛生科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社會醫學)。

貧血是最常見的血液疾病,在全球非常普遍,於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中,分別有超過一半以上和30-40%的兒童和孕婦有貧血的情況。最常見的貧血是缺鐵性貧血,佔所有貧血症的83-90%,影響全球大約四分一女性和兒童。在香港,超過20%的捐血者中,有60%都因為血紅素過低而不適宜捐血,而血紅素低的主要原因都是缺鐵。

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一份對新捐血者進行的研究顯示,30%的女性捐血者雖然血紅素指數達標準的11.5g/dl,她們血液中的鐵存量卻處極低水平。除了這部分捐血者外,相信還有不少隱形缺鐵性貧血的女性,因為輕微的貧血徵狀不明顯所以沒有求醫。

缺鐵性貧血較常由失血引致

雖然缺鐵性貧血未必會引起嚴重或長期的併發症,但缺鐵性貧血者會持續出現疲倦乏力,工作效率、活躍程度和集中力均下降,同時有機會因為免疫系統受影響而容易生病和受到感染。缺鐵性貧血是有治療方法的,不過要找出引致貧血的原因。  

因為失血引致的缺鐵性貧血較常見,例如月經流量過多、子宮肌瘤、配戴子宮環等。一般治療月經量多的方法是使用減少月經量的藥物(傳明酸)、口服避孕丸、口服黃體酮或者激素子宮環等;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使用釋放孕激素的子宮環和藥物,而藥物包括荷爾蒙或非荷爾蒙藥物,而手術切除的方法有無創、微創和傳統的外科手術等。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情況和需要為病人決定最適合的方法。  

從食物中補充鐵質

從食物中補充鐵質

日常飲食的攝取不能補充身體所需而導致缺鐵性貧血的情況,常見於正值青春期發育的女性、節食減肥的女性及素食者。非素食主義的女性可以從飲食著手,多吃以下列舉的食物:  

鐵質豐富的食物

  • 肉類:如豬、牛、羊肉
  • 海產類 
  • 乾果:提子乾、杏脯乾
  •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
  • 雞蛋
  • 穀物類:如糙米、添加了鐵質的早餐穀物

增加鐵質吸收的食物 

• 維生素C豐富的蔬果:如西蘭花、奇異果、草莓、番茄、瓜類、 綠葉蔬菜等  

而素食主義者的飲食則可以食用肉類以外的食物補充鐵質。  

懷孕期間的缺鐵性貧血主要是因為身體的血溶量會大幅增加及為胎兒提供血紅蛋,可以於食物中攝取鐵質豐富的食物或使用鐵質補充劑(當然需依照醫生建議使用)。

慢性病貧血與缺鐵性貧血

慢性病亦會引起貧血

「炎症性貧血」或「慢性病貧血」(AI / ACD)是指慢性/長期病患者中出現的貧血或者由炎症引起的貧血,是繼缺鐵性貧血後的第二大貧血原因。慢性疾病指的是持續三個月或以上的疾病。由於自身免疫疾病(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或身體器官的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使紅血球過早死亡,或降低骨髓對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反應,令紅血球的製造減慢,並增加了鐵調素,抑制鐵質的吸收和再循環等,導致血液中的紅血球數量低於正常水平,引發貧血的徵狀,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健康。

常見的慢性疾病包括:

  1. 任何類型的感染,例如細菌性心內膜炎、骨髓炎;病毒性感染的愛滋病、乙型肝 炎;寄生蟲感染;真菌感染;
  2. 癌症,例如淋巴瘤、血癌
  3. 慢性腎病 (幾乎所有此類疾病的患者都會有貧血的情況,因為腎臟負責產生控制 骨髓中紅血球生成的促紅血球生成素/EPO) ,例如慢性腎衰竭;
  4. 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慢性關節炎) 、紅斑狼瘡 (自體免疫 系統攻擊導致的組織損害) 、血管炎症、結節病 (異常的免疫反應使肺部和淋巴 腺受損害的炎症疾病) 、腸炎 (例如潰瘍性結腸炎)
  5. 長期排斥移植的器官
  6. 心臟衰竭
  7. 肥胖
  8. 老年

病人通常在患上慢性疾病一兩個月後開始出現貧血,貧血徵狀的嚴重程度取決於潛在的疾病的嚴重性,由於慢性病貧血也會導致病人的血液有缺鐵的情況,因此確診慢性病貧血需要做一系列的檢查排除缺鐵性貧血。例如血液(全血細胞數 量、血清鐵蛋白水平、血清鐵水平等)和骨髓檢查、糞便分析、腎功能檢查等。無論是哪種慢性病引致的貧血,首要都是要先找出病因,才可以作出適當治療!

慢性病貧血治療方法

慢性病貧血的治療旨在找出潛在的疾病和針對性進行治療。慢性疾病引致的貧血通常是輕微的,如果對潛在疾病的治療成功,貧血徵狀通常不需要直接治療的情況下也會得到改善或消退。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很難在這些貧血患者中找到一個直接導致貧血的原因,患慢性病貧血的長者中有77%都找不到清晰的病因。治療只能以改善血液的擕氧能力(舒緩貧血徵狀帶來的影響)為本,例如鐵療法、輸血和注射促紅細胞生成素(一種由腎臟產 生的激素)等,而抑制鐵調素的療法尚在研究中。

鐵療法是有爭議性的,例如對於嚴重缺鐵者或吸收不良的情況下,鐵療法可以改善病情;但是對癌症患者或某些感染患者並不適用,因為癌症使用鐵來生長和擴散,某些感染也會以鐵作為營養,即使可以補充到身體的鐵質,也可能惡化了潛在疾病;另外,慢性腎病、癌症或愛滋病引致的嚴重貧血,則有可能需要輸血或使用刺激促紅細胞生成素(需結合患者身體鐵質的情況)的藥物治療舒緩貧血情況。

原文刊載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由被判死無得食到頻頻外遊日食五餐 晚期大腸癌患者重...

醫學不斷進步,癌症亦由絕症變成可治的病症,例如患有晚期大腸癌的江女士,本來已被判「死刑」在寧養病房「等死」,最終在家人全力支持下找到一線生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