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很多病人因為腸胃不適、腹痛、腹瀉而去看醫生。一般腹瀉大多是因為進食了受細菌、病毒污染的食物而引起。食物受到污染主要是因為儲存食物的環境衞生情況欠佳、潮濕;又或者食物處理不當、食物處理者手部不潔等﹐致令細菌滋生。
大部份人如遇腹瀉,一般只會肚瀉一兩次,不需要看醫生;有些人如果腹瀉次數較多,會嘗試服用成藥止瀉;但有些人的情況若較嚴重,服用成藥後仍覺腹痛、仍有腹瀉,便需要諮詢醫生作詳細跟進。
腸胃不適一般有什麼症狀?
如病人是與其他人一起進食後而出現腸胃炎症狀,一般醫生也會詢問病人,一同進食的親友是否也出現相類似的症狀;即使同行親友完全沒有症狀,亦不代表病人沒有患上腸胃炎,因為有可能碰巧是病人進食的那些食物受污染;此外,醫生亦會醫注病人有否流感徵狀,因為感冒菌入腸胃,亦可以導致腹瀉。一般而言,如果出現腸胃不適症狀的病人來求診,醫生會憑下列徵狀斷症:
- 腹瀉持續的日數
- 大便的形態 – 水狀或軟便
- 大便是否有血、黏液
- 肚痛的位置、程度 – 例如痛楚的位置有否轉移或擴散開去
- 胃痛的程度
- 有否嘔吐、作嘔作悶
- 上腹痛
- 胃痛過後,有否發展為胃氣、胃脹

腹痛未必因為腸胃炎
腹瀉、腹痛、作嘔作悶的程序不一定有規律。可以先肚痛、再腹瀉;又或者先腹瀉、再肚痛;又或者先嘔吐、再肚痛、再腹瀉等,不一而定。
有些人甚至初起時只有肚痛而沒有腹瀉。如遇病人只肚痛、沒有腹瀉、亦沒有其他嚴重問題,醫生通常會先觀察一般短時間。如果半天或一天後,開始有腹瀉,那麼,肚痛的問題就相對輕微。
相反,有些肚痛的確是代表著有潛藏的問題。例如盲腸炎,一開始時不一定是右下腹痛,可能是腹部中間痛而沒有腹瀉,有嘔吐而又未發燒。若痛楚由中間擴散至右下腹,而一直又沒有腹瀉的徵狀,在此情況下,醫生會特別小心,因為沒有一般腸胃炎的徵狀,醫生需要弄清楚是否有其他問題。
心臟病、大血管破裂也會導致胃痛、腹痛
有一些下腹痛症與腸胃無關,如因肚裏內臟發炎也可引致肚痛,如盲腸炎、膽囊炎、膽管炎、膀胱炎等。有時肚裏淋巴發炎亦可導致肚痛,其中腹主動脈瘤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急性痛症,痛楚可延至背部,並可引致血壓高。有時,胃痛、肚痛甚至可以是心臟問題的徵兆,如心肌梗塞有時會因為有其他徵狀而令真正病因被模糊了,因此一些急性痛症確實存在一定風險,主診醫生會格外留神。

腸胃不適症狀或與病人的TOCC有關
若病人出現發燒或腸胃不適症狀,醫生通常會向求診病人了解其 TOCC (Travel History 旅遊史﹑Occupation 職業史﹑Contact History 接觸史﹑Cluster 群聚情況)。因為例如曾到訪南美﹑非洲等地,較容易感染到寄生蟲(如阿米巴蟲);又或者到訪如印度等地,亦容易出現旅行者腹瀉(Traveler Diarrhea)。較常見的細菌如沙門士菌、弧菌。
腸胃炎病毒有好多種 症狀不盡相同
一些腸胃炎患者以爲腹瀉可以屙清病毒,瀉完就會痊癒,其實不一定。事實上,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有很多種,包括腸病毒、手足口病等。其中一種最常見的腸病毒是柯薩奇病毒 (Coxsackie virus),一旦感染這種病毒,病人會先發燒一天、喉嚨痛、腹瀉、有時手腳會出現紅疹等。
另外還有慢性炎症(如炎症性腸病)和腸易激綜合症,其中炎症性腸病是典型自身免疫失調,因攻擊自身的腸道而引致發炎,要轉介腸胃科醫生,做腸胃鏡檢查,才可根據病況決定治療方案;至於腸易激綜合症不一定與食物有關,可以是緊張、情緒問題而引致肚痛、腹瀉。至於一些其他慢性的肚痛腹瀉﹐如已腹瀉一段時間,我會幫病人進行一些合適的檢查,如驗血、驗大便、照超聲波或會轉介腸胃科醫生做腸胃內窺鏡檢查。如驗大便結果顯示大便有白血球,種到有細菌、寄生蟲,便可直接為病人處理有關症狀。
腸胃炎的治療方向
就一般腸胃炎而言,家庭醫生主要目標是為病人紓緩病徵,使病人可以進食,補充流失的水分。醫生主要就以下幾個方向發藥:
- 肚痛:紓緩胃及腸部肌肉抽搐﹐需要跟隨醫生指示使用﹐因為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腸塞﹑便秘;
- 嘔吐:有嘔吐的病人最好食藥﹐因為如果病人無法進食,有機會出現脫水及無法吸收藥物;
- 胃部不適:紓緩胃痛﹑胃脹等;
- 腹瀉:腹瀉次數不多的病人,一般不建議使用止瀉藥﹐使用止瀉藥後反而會使細菌留在腸內寄生繁殖﹐以致病況延長;一般止瀉成藥只建議有需要時才使用1-2次﹐例如搭乘飛機﹑乘車外出前;
- 調理腸胃:不是直接止瀉,但可以幫助腸道水分吸收﹑減少水狀大便的藥物;而益生菌可以改善腸道細菌的平衡。
有關腸胃不適的謬誤
大便有血等於患大腸癌?
執業多年,留意到通常病人在出現腸胃不適時,總有不同方面的憂慮。最常見是,病人通常會因為嘔吐、胃痛而無法進食或一進食便腹瀉、嘔吐而感到憂慮。有些病人腹瀉嚴重時, 甚至會出現大便有血的情況,令病人擔心不已,恐怕身體有其他問題。但事實上,很多時是因為患上腸胃炎後,大便次數頻密而將內痔弄破,導致出血、大便帶血。

生果會引致腸胃不適嗎?
病人求診時,一般都對自己腹瀉前曾吃過的食物,不太在意。其實,細菌大多存在於未煮過的食物,較明顯是魚生、壽司、生蠔等。但有些細菌較頑強,即使經過烹煮的過程,仍然無法被完全殺死,這樣便有機會由食物傳播至腸道。
病人經常會問,生果是否導致腸胃不適的原因之一,其實生果會令腸胃不適主要是因為生果受污染 – 表皮或內裏因蟲蛀而受到污染。
進食不潔食物後會即時出現腹瀉的徵狀?
很多病人都有這個疑問,以為昨天有吃魚生,今天沒有,那今天才出現的腹瀉徵狀應該跟昨天的魚生沒有關係。事實上,進食不潔食物後,很多人未必會即日出現腹瀉的徵狀﹐可能第二日才會出現。
腸胃炎一定要食抗生素?
醫生一般很少會用抗生素,除非急性臨床病徵明顯,如顯示病人患上急性細菌性腹瀉(如出現急性肚痛便血、發燒,懷疑是由大腸桿菌所致),在這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在未待化驗報告備妥前,已會先為病人開服抗生素以緩減病情。當然,待看到大便種菌報告後才對症下藥,還是最佳的方案!
原文刊載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