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之,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是引發女性子宮頸癌的主因。女性透過接種HPV疫苗,便能夠預防近九成的子宮頸癌。不過,由於HPV病毒容易經皮膚或黏膜接觸而感染,並可透過性接觸傳播,因此男女皆有感染風險,更是多種生殖器官癌前病變的主要成因。致癌的HPV病毒除了會於子宮頸潛伏,亦有可能於肛門、陰道、陰莖、口腔、喉嚨等部位伺機增生,繼而演變成癌症。
過去20年,肛門癌的數字有增無減。筆者最近替數位男生進行檢查,便發現他們的肛門都帶有一種或以上高危致癌品種的HPV病毒,且沒有任何病徵,可謂防不勝防!
肛門癌的男性高危群組
- HIV陽性男男性接觸者,這群組的風險最高,為普通人群的80倍,尤其是45歲以後及於發現HIV病毒時CD4白血球數字偏低的人士;
- HIV陰性男男性接觸者;
- 曾接受器官移植,或長期使用抑制身體免疫系統藥物人士;
- 吸煙人士。免疫力正常的人染上HPV後,身體的免疫系統大都可以將HPV擊退,但由於吸煙會引致免疫力下降,如果HPV病毒在身體持續感染,尤其是屬於高度致癌的HPV品種,便有機會乘虛而入,在受感染的器官如肛門引致細胞變異,繼而演變成前期癌症。
肛門癌的篩查方法
在歐美,篩查的方法包括手指探肛、取肛門細胞及高分辨率肛門內鏡。倘若醫生觀察到異常組織,會再進行活檢以確定病變的嚴重性。

若屬早期的肛門上皮內瘤樣病變(AIN),醫生會採取持續觀察,每6個月進行一次檢查。如發現高風險的AIN,便須為病人啓動治療方案,包括外用藥物、用熱力或激光將受影響組織的表面剷除。
男男接種率低 未能有效預防肛門癌
由於HPV病毒容易在性伴間互相感染,不少已發展國家如英、美和澳洲等,已有一段時間推行男女共同接受HPV預防疫苗。當資源不足時,女生為首要的注射群組,而男男性接觸者在不同種族中大概佔10%。

由於HPV疫苗的功效對從未感染HPV的男女最為顯著,適合仍未開始性行為的群組,但相信大部分男生在高小或初中時並不能確定將來是否男男性接觸者,即使知道也難以主動承認及接受疫苗,為預防肛門癌添上另一道難關。 高危的病變每年約有三百分之一的機會轉化成肛門癌,雖然進行篩查能夠盡量在病變早期把它處理,但如果發現時已屆晚期,治療成效及活存率便會大打折扣,因此預防勝於治療,全民HPV深化教育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