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醫者的跑步哲學-堅持就會看到最美的風景

相關文章

黃家星教授
黃家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榮休教授黃家星為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腦中風的流行病學、神經影像學和治療等多個領域。至目前為止,黃教授已發表超過400篇研究論文。

作為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教授遇過無數中風病人,見盡他們為復康的努力與掙扎。他自言每天見的病人都是給自己的提點,故期盼自己的經歷同樣能鼓勵病人努力向前。2003年一場SARS風暴,令黃教授重拾跑步習慣,他的堅持不懈讓他跑得更快更遠。常言道「人生就像馬拉松」,對黃教授如是,對中風患者亦然。只要持續努力,就能看到最美的風景。

突如其來的傷害 喚醒健康生活方式?

不同於癌症、腦退化等慢性疾病,容許病人與家屬有較多時間做好心理準備,中風總是沒有先兆的來得突然,突如其來的生理改變往往為病人帶來很大的心理衝擊。不少人感到後悔,開始對過往的生活方式作出反思。「因中風的創傷性高,大概一半病人會留下不同程度傷殘,影響生活。加上再次中風的傷害加倍,是一加一等於四的概念,所以中風病人都格外小心。」也難怪黃教授笑言中風病人是「最乖的病人」。

雖然如此,但黃教授亦遇過一些太放鬆的病人。「當然有部份病人在恢復後會慢慢回到本來的生活方式,像是忍不住抽煙喝酒。」

黃教授對此感到可惜,「他們只願意服藥,但要再付出多一點就不願意了。其實有90%的中風是能夠被預防的,單靠吃藥可能只有五六成的效果。」

黃教授又特別強調運動的重要,有助中風患者復原。 「有些患者中風後會對運動有恐懼,但其實除了中風後三個月不宜劇烈運動外,其他時間我們還是鼓勵他們多做運動。」在醫生檢查清楚中風原因,告知沒有危險後,病人就可以再運動。如果仍然有憂慮,步行是最簡單安全的運動,每天一萬步是最為建議的。

跑步給他的意義 是興趣也是自我挑戰

說到建立運動習慣,黃教授甚有心得。黃教授在學生時期已開始跑步,但當上醫生後忙於兼顧工作家庭,慢慢放下了習慣。「讓我重新拾回跑步習慣的最大轉捩點是SARS。」為了增強心肺功能,黃教授再次開始跑步。由五公里、十公里、全馬到毅行者,一步步挑戰,他笑言是怕中年危機。「考完一系列專科試,兒女也都長大了,我覺得要給予自己一些目標和興趣。」黃教授甚至在外地旅遊時也會實踐興趣,在各國的湖邊、山路、海邊跑步,感受大自然的美。

要開始運動很容易,但維持習慣才是最困難的,很多人往往無法堅持下去。黃教授為何能持之以恆?他建議運動要貼近自己的生活習慣。「跑步相對容易安排,不像打球般要找朋友、場地,喜歡在哪跑就在哪跑。」問及是否曾經有過不想出門跑步的掙扎,黃教授笑言經常有,「我星期日偶爾會清晨四五點起床跑步,有時候真的覺得很累很辛苦。但當你知道堅持就會有收穫,就會有動力向前。」

只要努力,一定有成果。

這道理黃教授希望中風病人也能明白並實踐,「我覺得中風患者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就是康復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雖然說最佳康復期是三至六個月,但如果之後繼續投放時間與精神,保持運動習慣,身體狀況還是會好轉的。」 黃教授又強調復康進度和付出多少成正比,「復原速度當然不會像一開始這麼快,但集腋成裘,慢慢就會看到效果。」

中風治療復康大為進步 籲病人更不應放棄

值得高興的是,目前中風治療相較20年前有了很大進步。黃教授指現在急性溶栓和取栓治療大有進步,可以減少中風造成傷殘及死亡的機會。「讓我最深刻的是曾有一個醫生,睡覺途中突然腦幹中風,四肢動彈不得。雖然送院時已錯過了治療黃金時間,但我們馬上以手術急性取栓,病人術後已可起床,之後還可以正常生活、上班。」這結果令黃教授相當振奮,因為拯救的不只是性命,還有病人以後的生活。

黃家星教授

隨著科技發展,中風復康也漸趨多元化。除了能加強腦神經修復的脈磁激療法外,最近亦開始出現「遠程復康」機器,容許病人在家也能進行物理治療,更方便之餘效果亦與一般物理治療相若。為增加病人訓練的興趣,現在甚至有一些機器以遊戲方式讓病人進行訓練。「所以說,現在復康科技日新月異,病人更沒有理由放棄。 」黃教授展望未來的醫療科技定更為發達,望中風病人不要氣餒,為自己身體健康奮鬥。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晚期大腸癌藥凱旋卻未能回歸香江 盼醫生支持指定用藥...

一種用於晚期大腸癌藥的新藥「呋喹替尼」,成功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審批上市,但這藥何時能惠及香港病人就仍是未知之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