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事件開始,到醫護大罷工,再到近幾天港人對海外輸入新冠肺炎個案感到憂慮, 醫護界都默默堅守自己的崗位,為香港人守住前線。當筆者聽見有前線的衛生署醫護因為執勤而染上新冠病毒,心情相當沈重。但當我們每天看見海外的確診人數激增,各國的醫療系統超出負荷,香港仍然牢牢地控制著疫情、防止惡化,就知道我們的醫護相當認真和謹慎地將疫情對社區的影響降到最低。
香港醫療界可謂「疫」景自強,但無可奈何地,仍然有許多長期病患者受到疫情影響,尤其癌症病人,就連去復診和取得處方藥物亦困難重重。在人手不足問題持續、政府的醫療撥款增幅不到位的隱憂底下,醫管局如何為癌症患者有效地持續改進臨床腫瘤科服務呢?
公私營失衡下的腫瘤科醫生
「早上八時開始巡房,中午應診到兩點才有時間吃午飯,下午門診到晚上七、八時時才完結。吃點東西又要再繼續幫患者計畫放射治療。每日都是工作到十二時或凌晨一時。到第二天早上七時又再重新開始。雖然聽起來是非人生活,但是為了患者,多難挨我也會挨下去。因為我的動力就是來自患者的一句謝謝。」 以上這句説話,來自一位資深的前線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公立醫院的腫瘤科醫生出現短缺,除了與沉重的工作負荷有關,或多或少也源於私營醫療市場的蓬勃,而私營醫療市場的擴張,則可謂有賴癌症藥物一日千里的發展。早年,香港的藥物註冊速度仍比內地快大約18個月時間,很多在內地未有註冊的癌症藥物(如標靶及免疫治療)也能在香港的私家診所處方。加上內地開放政策,帶動來港醫療旅遊和保險業發展,也直接帶動私家醫療市場,吸引不少公立醫院臨床腫瘤科醫生到私家醫療市場執業。
香港運行公私營醫互補不足的雙軌制,公院醫生到私家醫療市場執業,本能為病人提供更多選擇,惟公院人手本來已經緊絀,而2015年至今,已經有超過三十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相繼退休及離開醫管局,轉到私家市場執業,可謂令醫管局的臨床腫瘤科服務更加雪上加霜。由於訓練一位專科醫生需要七至八年時間,醫管局因此也不能一時三刻增加足夠人手,應付數以萬計的癌症患者。加上選擇離職的醫生大多是中層、有經驗的專科執業醫生,導致各聯網出現「斷層」,正在受訓的年輕腫瘤科醫生更難以從老前輩身上汲取經驗。
除此之外,臨床技術快速發展,令醫生在臨床診治期間向患者解釋醫療資訊所需的時間大幅增加,間接延長了患者輪候的時間。有患者曾表示,等待見醫生長達四小時,但實際的面診時間卻只有寥寥數分鐘。因此,目前可謂患者和醫生都同時受苦,筆者看見如此境況亦相當痛心。這些有血有淚、俠骨仁心的臨床腫瘤科醫生,拯救每年確診的三萬多名新患癌個案,陪伴及照顧一萬多名離開我們的患者,當中有愛,也是他們的責任心使然。仍然有他們緊守崗位,為患者提供服務,我們應當心存感恩。
面對這嚴峻的情況,醫管局七個聯網的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亦相當頭疼,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去解決人手及資源短缺的問題。他們能成為專科醫生,皆因他們每一位由學生時期開始,都已經是過五關斬六將的精英分子,因此筆者自然對他們有很大寄望。的確,在過去幾年,臨床腫瘤科在幾位聯網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帶領底下亦起了不少變化。
推動癌症公私營合作
譬如說,盡早確診對癌症患者及時啓動治療至關重要,惟醫管局的放射科診服務輪候時間冗長,或會耽誤病者病情。爲此,部門主管們就與管理層一同計畫及推出首個公私營合作放射科診斷服務,讓患者以廉價費用到特約私家醫院和診所進行放射科診斷。 此舉既可以加快確保患者盡快得到診斷和治療,亦可以讓醫管局與私家醫生或機構建立可持續的定價,讓患者及家屬不必為接受私家醫療服務而傾家蕩產。
衆所周知,癌症治療可以令患者及家人一下子散盡家財。2019年7月,醫管局便聯同食衛局訂立2019年癌症策略,奠下臨床腫瘤科服務未來發展的基石。當中主要提及透過公眾健康教育,增強市民預防癌症的概念,以達到減低市民患癌的風險。此外,擴闊癌症篩查服務覆蓋率亦在其中。
藥物治療發展方面,醫管局承諾積極與藥廠合作,引入更多有效而可負擔的新型治療癌症藥物,如免疫治療,以及推行患者用藥資助計畫,允許藥廠對患者直接提供現金補貼,減低使用昂貴藥物令患者致窮的後果。
最值得提及的就是即將會在私家市場推行的公私營協作放射治療計畫,允許財政比較鬆動而病情穩定的患者有多一個選擇,到特約私家醫院和診所接受放射治療。由此推論,相信醫管局也會在不久的將來推出相應的公私營協作藥物治療計畫。讓低復發風險的患者到私家醫療機構不用輪候而又可以適時接受如化療和免疫治療等靜脈注射治療。
為準備這些公私營協作計畫,政府已經立法規管私人醫療設施的質素。特別是為了安全的考慮,防止患者及家屬在私家診所等候室吸入霧化在空其中的化療藥物,政府將會在2021 年開始嚴厲執行該法律,禁止在沒有合格通風設備的私人診所,進行調配化療藥物的活動。由此政策可見各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和專家醫生在建議醫管局及政府設立政策時相當細心,反映出他們對患者的全面關懷。這一群用心治療癌症患者的仁醫,在我們心目中永遠都是世界級的英雄。
最後,筆者再次感謝所有在公院和私家的臨床腫瘤科醫護們,尤其在疫情期間,患者更需要你們的愛護和關懷。希望各位讀者可以繼續加強注意個人衛生,減低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需要,讓持續關懷我們的醫護人員可以專注默默為患者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