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港人最常見「隱形殺手」 大腸癌是否避無可避?

相關文章

李智仁醫生
李智仁醫生
李智仁醫生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醫生具備英國劍橋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等專業資格。按此閲讀李醫生的文章。

港人生活繁忙,甚少有時間準備住家飯,經常吃外賣容易令「多菜少肉」的飲食方式難以實行。這樣的飲食習慣,正是近年大腸癌患者數量持續上升的原因之一。數據顯示,2017年癌症的新症數字中,大腸癌以5635宗排列首位,比十年前上升達38%,其中九成患者均是50歲以上[1]。由於部份大腸癌缺乏早期徵狀,有些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究竟大腸癌是否真的避無可避?

大腸癌會遺傳嗎?

大腸癌患者當中,大約一至兩成是與遺傳因素有關。家族遺傳的大腸癌其中包括「家族性直腸瘜肉綜合症」(FAP)及「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HNPCC) ,這兩種遺傳性質的基因變異與大腸癌有密切關係,部分患者發病年齡可以很年輕(小於30歲)。FAP患者因基因變異,大腸內會長有數以百計的瘜肉,這些瘜肉更有高達九成機會演變成癌腫,至於擁有引致HNPCC的基因的話,也有約六成機會演變成大腸癌。

家族遺傳性的大腸癌是有跡可尋的,如果你的直屬親人,即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中,有一名小於60歲的大腸癌患者;或有多於一名年過60歲的大腸癌患者,便有較高風險遺傳大腸癌。不過,即使腸道出現癔肉,也不一定代表確診大腸癌,應待醫生判斷以作進一步檢驗。

預防良策 由日常生活做起

大腸癌雖有遺傳因素,但畢竟只佔少數,除了因遺傳而引致大腸癌的少數患者外,其餘大部分患者患癌的原因都是與生活習慣有關,例如:

  1. 經常進食加工肉類,例如午餐肉、腸仔,以及紅肉,例如牛肉、豬肉等等;
  2. 飲食中所吸收的纖維含量不足;
  3. 有飲酒、吸煙習慣;
  4. 肥胖
  5. 缺乏運動

要避開大腸癌殺手,就要由生活入手,從根源做起,包括減少進食紅肉及精製肉類;多吃蔬果,增加吸收纖維;戒煙戒酒;每星期進行合共150分鐘或以上的帶氧運動,以及身高體重指數(BMI)最好維持在18至23之間。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預防患上大腸癌良策。

或毫無徵狀 年屆五十應盡快進行篩查

初期大腸癌可能毫無徵狀,所以部分患者待出現病徵而求醫時,病情已達中晚期,大大增加治愈的難度。常見的大腸癌徵狀包括大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經常感到疲倦、腹部持續疼痛等。另外如果有貧血,也有可能是因為腸道出血而導致。如出現以上徵狀,建議立即求診,按醫生的專業意見,決定下一步檢查。

至於一般沒有徵狀的50至75歲人士,應每一至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每五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2]。 雖然大部分大腸癌患者年屆五十或以上,不過近年確診大腸癌的年輕患者數量有輕微上升跡象,有可能與大眾的生活習慣改變有關。可幸的是,一般人士可以透過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和進行篩查去作出預防,高危人士亦可定期檢查,以免延誤治療,多管齊下,趕絕大腸癌這位「隱形殺手」。

[1]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c/default.asp

[2]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https://www.colonscreen.gov.hk/tc/public/about_crc/recommendation_of_the_cancer_expert_working_group_on_cancer_prevention_and_screening.html

留下一個答覆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文章

致腫瘤科醫生的信

腫瘤科醫生不僅是一個醫生,更是一個心理輔導員和朋友。他們能夠理解病人的情況和需求,並給予他們最好的建議和支持。衷心感謝腫瘤科醫生的貢獻,並讚揚他們的勇氣和決心。

相關文章